无障碍长者助手
廉洁荔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廉政文苑】何竹林:“破腹穿肠”人称神医,子孙悬壶海外济世

发布时间:2021-01-18 10:16 信息来源:摘编自《岭南中医世家》,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报著,主编:宋金绪
浏览量:- 浏览字号:

图片1.png

▲何竹林

  何竹林(1882-1972),字炳燊,广东南海县九江区河清乡人。世代业医,武学师从胡贤拳师和少林派和尚。1904年在西关文兴大街挂牌行医。后迁到乐善戏院左邻继续行医。何医术精妙,名噪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何竹林担任广东省中医院外科主任,广州中医学会正骨委员会主任。何竹林治疗骨伤的手法、医方、用药都有其独到之处。1972年1月20日病逝于广州,享年90岁。

  一个医术比武术更让世人乐道的“黄飞鸿”

  广东人都知道黄飞鸿,关于他的佛山无影脚与宝芝林。而在旧时广州西关,还有一位“黄飞鸿”——何竹林。

  近一个世纪前,岭南著名骨伤科中医何竹林在西关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传奇。他自幼秉承家训,既习武又学医,后来与师兄为集南北武术之精华,游遍全国各地,最后回到西关,悬壶济世七十年。

  何竹林以擅长骨科而闻名,是我国近代十大骨伤科流派的创始人之一。与黄飞鸿不同的是,何竹林的医术比他的武术更为世人所乐道,比如“穿肠破腹能活命”的故事,而他那句“庸俗的骨科医生是跌打佬,真正的骨科医生要有内科的知识和过硬的双手”名言也是他区别于一般骨科医生的分水岭。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岭南骨伤科的一个特点是家族行医,一家行医、一族行医,这种家族行医特点有利于临床经验的传授和手法技术的改进。

  翻开何氏族谱,可以看到,何氏家族自清以来世代行医,到了何竹林的父亲何显良这一代,因酷爱武术、擅长骨科,在方圆数十里的地方小有名气,正是受父亲影响,何竹林走上了习武学医之路;而何竹林的六个儿子全都继承父业,声名远扬。

  如今,何竹林孙子辈遍布海内外。一棵大树长出若干分枝,但不同的分枝,总与何竹林传承下来的医术医德相承,也因此有了一些因缘巧合的故事。何竹林的曾外孙在一篇题为《唐人街寻亲之旅》的博客中谈到,这位身在美国的孩子受奶奶何筠仪(何竹林之女)所托,到唐人街上寻找舅公,一头雾水甚至连舅父名字都搞不清的孩子一报出何竹林的名号,即有个“唐人埠通”的组织不但知道何竹林的事迹及何竹林每个儿子的名字,还将其准确无误地带到“何应衡医馆”(何应衡是何竹林之子、何筠仪之弟)。一直联系不上的姐弟,因父亲之名,再度在广州与三藩市之间牵上了线。

图片2.png

  ▲何竹林的故居兼诊所在光复中路252号。一代骨伤科名医何竹林在西关两个地方开设过医馆:1936年前,他在长寿路乐善戏院旁开诊所,此屋早已被拆除。1936年后,他搬到光复中路252号一栋三层楼的房中。他把一楼用来做诊所,二、三楼用来居住。故居至今仍在,一楼租给人开店,二、三楼空着,无人居住,惟有楼上牌匾“何竹林”三字依稀可见。

  有意思的是,与这—切近乎神奇的故事相比,何竹林位于光复路上的故居,却低调得有些破落。光复路,一条典型的广州老城区的小路,何竹林早年在此开医馆的房子,隐藏于一片灰色的老房子中,一眼望过去,普通得让人无法联想得起这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门庭若市、午饭大开三围的热闹场所。

  过去的辉煌岁月,在这已褪色的故居外墙,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一切,以坊间老人们口中那些救死扶伤的故事,遍布各地的何氏骨伤科传人,何家祖传的伤科秘方,以及风行国内外的田七跌打风湿软膏为载体,带着草药的芳香,被津津乐道地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