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红色印记丨越战英雄——李穗生
广州市荔湾区第二十三中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英武非凡的英雄雕像,直到今天,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激励着荔湾的青年一代拼搏进取、奋发作为。这位英雄叫李穗生,他是这所学校的校友,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3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记一等功。
在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李穗生是解放军某部四连配属机枪班的班长。当时,四连的任务是拿下同登附近的四O二高地,保证友邻部队顺利攻下同登。南疆二月,寒意未尽,出发去同登前,班长李穗生把全班集合在一起,面向东方,高举铁拳,向祖国宣誓:“为了祖国的尊严和安全,我们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他说一句,战士们说一句。这铿锵的誓言表达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
越南山高、路险、茅草多。四O二高地是一个伞状形的高山,悬崖绝壁,峰峦起伏,地势极为险要。山上火力点密集,山下布满地雷。我侦察排刚冲上去,就给压了回来,穗生眼看战友们伤亡惨重,心急如焚。他请示连长后,一马当先,带领全班冒着敌人炮火勇猛前进,以巧妙的动作穿过敌人的雷区,躲过火力点,迂回到山腰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气拔掉了敌人四个火力点,有力粉碎了敌人的封锁线。当我军步兵顺势冲上山头时,他冲在全班最前面。因为他的英勇表现,部队给他记了一次三等功。
随后几天几夜的战斗,水和干粮都不够了。穗生尽管自己饥渴难耐,但他意志坚强,不肯比战士们多喝多吃一点,不忘通过讲革命老兵战斗的故事来激励全班士气和斗志。
1979年2月27日凌晨3时,上级发出向谅山进军的命令。3月2日6时30分,总攻开始。谅山是战略要地,敌人防守坚固,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也是最激烈的一仗。战士们随时准备付出血的代价!李穗生早就作好了牺牲的准备,战斗前,他对战士们说:“如果我牺牲了,由副班长刘跃荣当班长,请同志们把我的笔记本和怀表交给党支部。”
战斗打响,很快,整个谅山成了火海。李穗生所在的部队,像一把尖刀直插谅山,他们横扫顽敌,所向披靡,踏平二八九高地,一直打到商业厅,向市中心挺进。忽然,“轰轰”几声巨响,敌人从三星洞文庙方向打来的几发炮弹刚好落在穗生的身边,他的背部和手臂被炮弹碎片击中,鲜血顿时渗透军衣,副班长刘跃荣立即给他包扎,他推开副班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不要……管我……带领全班一直打到底,为祖国为人民争光。”他掏出怀表:“这个……请交给支部……作最后一次……党费。”他呼吸已经很困难了……
李穗生牺牲了,战士们从他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封他写给父母的诀别信。信的最后几句是:“我虽然牺牲了,但我是为祖国的尊严、为人民的事业牺牲的……这也是我给你们的最后一封信。”李穗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誓言!
李穗生烈士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在革命的征途中锻炼的新一代,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为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国家和平发展献出了23岁年轻的宝贵生命。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总是川流不息。我们当代的青年该如何度过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