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红色印记】丹心碧血沃中华——广雅学子杨匏安
广雅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广东省著名的重点中学。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匏安,少年时曾就读于此,他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在广雅中学代代相传。
杨匏安,1886年出生,原名麟焘,又名锦焘。他是五四时期中国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并称为“北李南杨”。
杨匏安早年丧父,靠母亲做手工维持生计。童年时代,杨匏安在本乡恭都学堂上学。他最崇敬历史上像岳飞、文天祥一样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常使杨匏安吟诵不已。小学毕业后,家里卖了田地,杨匏安跟亲戚到广州,考进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两广高等学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是华南最有名的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省立一中(即今广雅中学)。在学校里,杨匏安得到良师的指引,不但打下了深厚的文史学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张之洞洋务派,康、梁改良派和他的香山同乡孙中山民主革命派,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派等各种社会思潮。
从省立一中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恭都小学任教。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心中一直没有放弃救国报国之志,怀着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他历尽艰辛,东渡日本游学,他就是在日本图书馆初次接触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匏安怀着兴奋的心情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陆续撰写、发表了许多宣传新文化、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唯物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杨匏安经谭平山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不久,杨匏安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深入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中宣传真理,培养革命骨干,在广州黄沙海傍街开办“北江商运局”,参与组织省港大罢工,并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一度被捕,因未暴露身分,经党营救出狱,出狱后在党中央机关工作。1931年7月,在上海被捕,拘押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立场坚定,忠贞不屈,对蒋介石的电话劝降置之不理,最后被残忍杀害。临刑前夕,为了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存气节,写下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死前一夕作示狱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金。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杨匏安既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又是较全面的、学以致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知识渊博,是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注重实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今天,我们纪念杨匏安,既要大力弘扬杨匏安烈士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为中华民族奋斗终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精神。因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