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师介绍谷粒结构)
为了培养未成年人对科技农业的兴趣,提高劳动技能,树立爱护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2023年2月18日-19日,荔湾区图书馆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农潮工作室开展3节植物科普课堂,本期课堂以遇“稻”一粒米为主题,分别将在荔湾区图书馆周门馆、芳村馆和葵蓬馆开展,共计45对亲子家庭和6名志愿者参与活动。
本次植物科普课堂-遇“稻”一粒米课堂分为3个环节,猩猩老师从一粒水稻引导孩子们思考,鼓励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观察大米的形态,从而引申到水稻种类、生长周期和国内水稻种植区域划分,让大家对中国水稻种植有了基本概念。紧接着,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水稻的生长历程,对生活中常见的大米进行思考:生米是如何煮成熟饭的?家里的大米为什么会长出米象?如何科学保存大米?这些问题都由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寻找答案。活动现场设置了有趣的手剥稻穗环节,孩子和家长们通过触摸真实的稻穗,体验稻谷脱壳、米粒脱落的过程。在煮饭体验环节,孩子们亲手体验量米、淘米、注水等过程,家长们也纷纷赞叹原来教会孩子做饭也能这么有趣简单。
在课堂里,孩子们第一次注意到:原来圆的大米叫粳稻,细长的大米叫籼稻,而且生活中很多的美食也和大米息息相关。原来从种子到大米,也要经历很长的种植期,活动最后猩猩老师还给亲子家庭布置水稻种植作业,给大家派发了稻米种子,邀请大家参与110天的种植计划,体验家庭种植水稻乐趣。
植物科普课堂通过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为亲子读者提供自然科学知识的科普教育,让孩子们知晓农作物耕种的不易,涵养恤农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