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化解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40.33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比例为0.5:23.1:76.4。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85亿元、217.57亿元和717.91亿元,分别增长-2.6%、6.7%和6.9%。
财税收入
2014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25亿元,按区口径增长0.9%、按市口径下降3.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3.25亿元,下降0.7%。
2014年,税收总额226.96亿元,增长5.9%。其中,国税收入160.53亿元,增长6.5%;地税收入66.43亿元,增长4.7%。
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全区法人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204.42亿元,增长6.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0.24亿元,下降10.5%。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4.83亿元和199.59亿元,占比重分别为2.4%和97.6%。房地产开发投资70.24亿元,下降10.5%;房屋施工面积30.9万平方米,增长13.3%。全区项目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282.45亿元,增长18.9%。
对外贸易
2014年,全区进出口总值为21.00亿美元,下降13.7%。全年出口总值11.9亿美元,下降1.8%。实际利用外资2.13亿美元,增长5.1%;合同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增长61.0%。
二、主要行业
农业
201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7.46亿元,下降1.5%。其中,花卉产值6.21亿元,下降4.7%,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83.3%。
工业
201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42.43亿元,增长2.7%。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1.64亿元,增长2.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91.0%。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0.79亿元,增长4.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总产值269.27亿元,增长4.0%,占全区总产值比重86.4%;重工业总产值42.37亿元,下降9.4%,占全区总产值比重13.6%。按行业分,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增速居前三位,同比分别增长2.07倍、50.8%、49.1%。烟草制品业总量最大,产值220.93亿元,增长9.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4.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0%,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14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92.46亿元,增长65.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6.13万平方米,下降10.8%。
国内商业
201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38亿元,增长17.1%。其中,商品零售额636.25亿元,增长17.6%;餐饮收入额50.13亿元,增长10.8%。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类别看,零售额最大的两类商品分别是中西药品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是195.69亿元和132.95亿元;零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超1.2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200.30亿元,增长46.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9.2%,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区商品销售总额4766.86亿元,增长16.7%。
三、民营经济
2014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368.13亿元,增长7.3%,占全区生产总值39.1%。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69亿元,同比增长29.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7%。2014年末,全区个体户、私营企业8.52万户、注册资金189.28亿元,分别增长5.7%和43.1%。
四、城区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加快芳村大道南扩建等续建工程,完成黄沙大道荔湾涌桥拆除重建、沙尾大桥维修工程,加快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德坭立交桥维修加固工程建设,城市交通承载力有效增强。
完善城区水环境。推进《荔湾区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编制工作,维修和保养水闸泵站43座次,出动布防抢险76次、抢险人员2443人次、抽水泵480次、抢险车辆287辆次。 “生态水城”项目上西关涌渠箱出水口排水改造工程完成施工总进度95%;“水更清”项目建设方案已完成,广佛跨界河涌的20条河涌治理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完成对辖区103条河涌沿线排水口摸查工作并记录在册。全年累计清疏排水管道115.522千米、排水井56670座,补缺井盖323座,更换井环盖363座;加强河涌水质巡查工作,落实一河一策,对发现河涌水质问题进行跟踪整改,共处理上级水质巡查督办通知书26宗。
城市绿化
推进花城绿城水城建设。着力打造“水秀花香城市品牌、广州西肺生态水城”,重点建设儿童公园、大沙河花园、西郊沙滩泳场二期等项目,完成了“一路一树”建设、高快速路及国省道环境景观综合整治、绿道建设,以及花地河沿线花景建等6项绿化升级改造。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6.13公顷,绿地率22.46%,绿化覆盖率26.2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绿道网总长85公里。
“三旧”改造
西湾路地块改造项目已完成了19栋住宅部分的主体土建工作,19栋住宅全部按计划封顶。大坦沙项目与有关合作单位签署了5份合作框架协议;完成岛内西郊村共约3.8万平方米建筑的拆卸,基本完成了河沙村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入户征询。茶滘一期安置房“汾水花园”项目(共9栋,1646套)已全部竣工。东漖一期安置房“东和花苑”项目(共8栋,1033套)现已全部封顶。大冲口油库“佳创首丽斯酒店”、花海街省工艺仓改造、荔湾汽配厂站西路地块等3个已批项目基本建成。铝厂地块、广钢新城等12个收储项目用地完成了土地招拍挂手续,获取土地出让收入292亿元。金桥、兴达、小梅大街7号、珠江钢琴茂香园地块等8个项目进入收储阶段。
环境保护
加强综合整治。取缔辖区内16个高污染燃料销售场,完成燃煤锅炉改造2台。完成405家使用高污染燃料商户、811户家庭的整改。全区22条行政街通过了“无燃煤街”验收。常态化开展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工作,共出动监测人员111人次、遥感监测机动车36702辆次。处理餐饮业油烟污染投诉218宗,办结率100%。新增核发排污许可证117家,其中餐饮业60家,工业及其它行业57家。
总量减排与退二工作按时推进,共削减化学需氧量108.67吨、氨氮8.81吨、二氧化硫44.18吨,氮氧化物90吨,提前完成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区二氧化硫为1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54微克/立方米,PM10为76微克/立方米,PM2.5为53微克/立方米,CO为1.2毫克/立方米,O3百分位数浓度为16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全区区域环境和交通环境日间噪声分别为55.6 dB(A)和68.8 dB(A)。督促区属5家环保类企业落实退二工作,已有2家企业完成搬迁。
城市管理
对违法建设保持高压态势,查控违法建设80余宗,依法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36宗,拆除19686平方米,积极处理群众信访,共办理400多宗。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共组织专项整治行动160多次,出动6000余人次,整治违章超占24334宗、乱摆卖39272宗,乱拉挂、乱张贴260宗、乱开挖6宗;行政罚款超占915宗,乱摆卖1436宗,其他(含乱开挖、乱拉挂、乱张贴涂写等)24宗。
社会治安
治安大局平稳,全区110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5%,其中“两抢”、入屋盗窃、诈骗警情分别下降22.7%、16.1%、27.6%;全区“四类”可防性警情同比下降21.7%;八大类重大恶性案件同比下降16%;全年立刑事案件14352宗,破获刑事案件2122宗,同比上升21%。共处理涉“黄赌毒”违法犯罪人员3048人,“黄赌毒”警情同比下降6.5%;发生火灾18起,同比下降18.2%,无死亡人员,直接财产损失同比下降51.2%。
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宗,死亡2人,受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事故起数同比上升33.3%,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50%和50%,直接经济损失下降70%。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5人,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科技和社会事业
科技
发挥科技财政投入的指导和带动作用。区财政技术研发经费安排10706万元,全社会R&D投入约20.8亿元。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4家。专利申请总量3380件,同比增长47.2%,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40件,同比增长305%,专利授权总量1659件,同比增长42.5%,增幅均列全市第一。
教育
年末全区各类学校共95所,在校学生10.05万人,专任教师6387人。当年初中升学率95.19%,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2.62%;高考上线率达到99.77%、本科上线率为79.94%,位居全市第二。学前教育健康发展,逸彩庭园幼儿园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幼儿园,广雅幼儿园顺利通过市一级幼儿园评估,文昌幼儿园、鹤苑幼儿园、海南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通过规范化幼儿园验收。我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检查,成为全省首批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标准的16个区县之一。区内62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部被认定为标准化学校。高中教育突出优质特色,一中、四中通过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立项。2014年我区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我区第一批本科上线率达19.16%,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区属高中专科上线率高达99.77%,连续五年继续保持广州市第一。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完成全区122所民办教育机构的年检工作,新审批民办学校3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完成14所小学建设,11所小学正在建设之中。探索特色课程建设,今年新增真光中学(初中部)、西关实验小学、环市西路小学等11所中小学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使全区总数达到17所,居全市之冠。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荔湾区青少年宫合唱团夺得童声组金奖第一名,并荣获总冠军第三名。申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共36项。
文化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我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被省文联评为“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区文化馆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区文化馆创作的舞蹈《西关风情·囍》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全年获得市以上奖项共19个。全年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8场,在荔枝湾大戏台组织私伙局常态演出150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放2万张文化惠民券,组织300场电影和200场演出进社区。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完成50%,编制广安里门楼等3处文物单位的修缮设计方案,8人被评选为第四批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
完善旅游景点咨询信息服务。在泮塘路健升酒店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发挥“西关小屋”和梁家祠旅游咨询服务功能,重整省航芳村码头旅游服务问询中心,在荔枝湾景区周边道路设置50个旅游导示牌。加强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开发荔湾旅游APP,建成 “四位一体”的荔湾“智慧旅游”信息系统(荔湾旅游网、荔湾旅游微博、荔湾旅游微信、荔湾旅游APP)。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包括第二届广州水上迎春花市、“三月三·荔枝湾”、“五月五·龙船鼓”、黄大仙庙会、生菜会等,使荔湾成为民俗节庆品牌的集中地。
卫生
抓防控、促惠民。全系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424.36万人次,出院4.50万人次,与2013年同比分别增长9.87%、11.2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150.71万人次,占全系统总门诊量35.51%,同比增长18%。共为低保低收入特困人群及优抚对象减免费用21.23万元。加强计划免疫,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9.9%。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婴儿死亡率2.76‰,无户籍孕产妇死亡,孕妇健康管理率96.52%,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98.71%。
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推进。全年共举办和承办30多项群体活动和比赛,共有13万多人次参加各项的群体活动;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新建健身路径33条、小型足球场2个、篮球场3个、社区体育活动室1个;区籍运动员参加各项比赛成绩喜人,参加全国赛事获第一名22项、第二名25项、第三名21项,参加全省赛事获冠军39项、亚军32项、季军18项,在全市锦标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7个、第二名9个、第三名9个。
社区建设
推进社区网格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将175个社区划分成2036个网格,搭建网格化信息平台,建立民生数据库,建立175个社区服务站,创建了97个省级“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36个社区通过验收达到“幸福社区”的创建标准。稳步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共开展老年人、青少年、残障康复、家庭服务等14类184项专业服务项目。全区22条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共提供个案工作4406个、小组工作5311次、社区工作4053次,社区居民参与和享受服务达到40.5万人次。
社会保障
全区职工四大险种参保85.5万人。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6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75万人。全年共向4200多户低保家庭发放救济金4500多万元,共向5200多户低保、低收入家庭发放实物救助金520万元,向全区的4200多户10000多名“双低户”人员发放春节慰问金和一次性生活补贴 930多万元;为困难群众办理住院医疗救助 519人次,救助金额 109万元;发放困难群众门诊医疗救助金405万元,4.47万人次;实施慈善医疗救助48人次,救助金额27万多元;临时医疗救助806人次,救助金额170万多元;其他人员医疗救助61人次,资助金额94万多元。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将70岁以上高龄老人长寿保健金纳入银联系统统一发放,每月平均发放长者长寿金共有900642人次,全年区财政需投入经费约2821万元;做好60岁以上老人申领“广州市社会保障卡”实时办理工作,共新办理老年人优待卡10781个,遗失补办1057个;抓好养老硬件设施建设。顺利完成金花、昌华街等18个日间托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社会福利养老机构30家,养老床位总数达6487张,超额完成广州市要求的目标。
六、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区户籍人口71.93万人 。户籍人口出生5302人,政策生育率95.08%,出生性别比110;常住人口出生率7.61‰,自然增长率-0.22‰;流动人口出生2154人,政策生育率84.63%;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100%。
就业
年末全区登记在册城镇失业人员59450万人,实现就业42495万人,再就业率71.48%。全年举办现场招聘会89场,提供5.7万个就业岗位;开办各类培训班277期,培训各类人员1.8万人;目前全区共有175个社区,已成功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52个,创建率为87%;建立19个创业基地。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5900元,增长9.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969.5元,增长9.3%。
注:
1、本公报的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