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侨联:广州基地唯一代表!西关永庆坊在全省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组图)
发布时间: 2024-05-17 来源: 区侨联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图片1.png

(卜智群代表西关永庆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会上发言)

图片2.png

(图:与会代表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

图片3.png

(图:与会代表参观城市记忆馆)

携手共进,齐聚广州擘画发展蓝图

  5月13日,广东省发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经验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丰,广东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戴文威和21个地市侨联、全省39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相关负责同志等约100人出席会议。

  议总结交流全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进行部署,推动广东侨联文化交流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团结凝聚侨界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力量。

  广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丰强调,各级侨联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中国侨联的工作安排,进一步做好我省侨联文化交流工作、搞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基地平台作用,厚植广大侨胞的“根”“魂”“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侨胞的精神纽带。二是要进一步用好基地丰富资源,服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侨为“桥”持续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地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侨联文化交流工作效能。要在充分应用上下功夫,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活动次数和活动规模,使交流基地真正成为广大侨胞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必由之路。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创新活动方式内容,突出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持续加大宣传推广,不断提高交流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积极主动争取各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努力为交流基地开展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会上,来自广州、汕头、珠海、韶关四个城市的代表作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分享发言。西关永庆坊作为广州市4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唯一发言代表,由荔湾区侨联主席卜智群在会上作经验交流。

  卜智群从创新思路着力“大”“联”“侨”整体谋划创建大基地、全力宣传多措并举展示传统文化魅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强化基地功能、用好国际窗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四个方面,介绍了西关永庆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和开展“侨助高质量发展行动”情况,传播西关文化,弘扬华侨精神,展示活力荔湾,“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荔湾侨界力量。

实地考察,领略西关文化古韵今风

  14日,与会代表近100人现场考察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州西关永庆坊。代表们先后参观了粤剧艺术博物馆、城市记忆馆、恩宁路骑楼、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广州非遗街区等。代表们还现场体验了粤剧、西关五宝(分别是玉雕、牙雕、木雕、广彩、广绣)、醒狮等非遗文化和文创作品,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活力碰撞后迸发出的老城市、新活力。

  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就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不仅是怀旧的情怀,也是一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城市记忆馆,代表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唤起了关于“鸡公榄”、“坑口生菜会”、恩宁路的“打铜声”、达摩初来、荔湾渔唱、千年商都、“叹早茶”、“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等西关城市记忆,感受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气。

赓续血脉,传承弘扬华侨精神文化

  走出城市记忆馆,代表们继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采用“绣花功夫”,最大限度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活化利用,既保留原来融入华侨所在国的元素风貌,又在新时代里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大家了解广州历史和岭南文化的一扇窗。

  这里保留着号称中国最长的骑楼建筑(上下九—第十甫路—恩宁路),“粤剧祖屋”八和会馆、世界著名华人巨星李小龙祖居等众多历史建筑以及大量经典的岭南建筑细节,如满洲窗、灰塑、趟栊门等。这里的每一条路、一栋楼、一砖一瓦,甚至一种声音、一种习俗、一道美食...都蕴含着浓郁的华侨文化基因和华侨精神力量,似乎在向我们讲述一段段激荡人心的华侨故事。

  未来,荔湾区侨联将继续发挥好西关永庆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功能,彰显都市侨乡特色,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深入开展侨助高质量发展行动,传播岭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华侨精神,讲好荔湾故事,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进世界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荔湾侨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