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泮塘五约)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亲临荔湾,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荔湾区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实施城市更新的根本遵循,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动泮塘五约片区有机更新。泮塘五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紧邻荔湾湖公园和仁威古庙,项目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改造范围涉及约400栋房屋。该项目于2016年3月批复立项,分两期实施,2018年列入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2019年12月完工并投入运营。通过实施泮塘五约微改造,荔湾区逐步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新路径。
一、树牢文化自信,明晰泮塘五约的历史价值
广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居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在全市26片历史文化街区中,荔湾区独占14片,区内既有以恩宁路、永庆坊为代表的西关大屋及骑楼街,又有以沙面为代表的欧式风情建筑群,但泮塘五约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与众不同,值得深入发掘。荔湾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发现和总结泮塘五约的独特历史价值,推动该片区更新改造思路从“为公园扩建腾挪空间”的大拆大建转变为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的微改造,为该片区的更新改造明确了指导方向。
一是深入贯彻总书记“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泮塘五约的独特韵味。泮塘五约与广州常见的宗族村落不同,拥有900多年历史,其形态具有更浓厚的自然特征,体现了来自神祇、乡约的独特影响,蕴含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和西关文化特色,是记录广州地域特性、文化特色和城市记忆的生动载体。该片区至今仍保留了完整清代格局和肌理,是具有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多姓宗族共居乡村聚落。荔湾区深刻认识到,必须在更新中保护其历史风貌,才能传承其独特魅力。
二是深入贯彻总书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指示精神,梳理泮塘五约的历史沿革。经过查阅史料,唐朝时,泮塘地区河涌纵横,荔枝夹道,处处是水乡、果园、渔场景象。南汉时为珠江滩地,有许多池塘、洼地,故称“半塘”。 宋皇祐四年,始建仁威庙,种植“半塘五秀”,宋史中首次出现“半塘”地名。清乾隆年间改为泮塘,取“入泮”成才之意(古时新生入学典礼称“入泮礼”,“泮”即学校)。道光初年,因十三行大火,该地逐渐变成疍家上岸定居之所。泮塘五约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岭南地区的发展历史和人文风情提供了重要依据。荔湾区深刻认识到,必须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记录其历史沿革,保留其历史记忆,才能留得住城市历史、留得住人们的乡愁。
三是深入贯彻总书记“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的重要指示精神,发现泮塘五约历史建筑的独特价值。泮塘五约古屋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广东民居的朴实特色和风格。富有岭南传统风貌的青砖屋散落其间,有些经过整饰后更显整洁靓丽、古色古香,有些则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外貌,屋外是充满西关风情的趟栊门和古式门锁,颇具历史沧桑感。村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李氏宗祠汇聚了镬耳山墙、青砖立面、花岗岩石基等岭南传统建筑元素,与五约亭、三官庙等标志性建筑共同诉说着古村的前世今生,展示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荔湾区深刻认识到,必须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护好其建筑形态,才能保存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
二、突出党建引领,广泛凝聚改造合力
泮塘五约更新改造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模式,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确保项目组织有序、推进有力、顺应民意,体现高标准、高质量。
一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泮塘五约微改造在国家住建部的关心重视和省、市、区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推进。项目成立了市、区两级协调联动的指挥部,由市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总指挥,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主管部门。指挥部视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对涉及更新改造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属地昌华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全程参与其中,成为组织发动居民群众和协调筹建业主自治组织的坚强堡垒。项目完成后,由区文旅融合中心牵头管理运营,区内给予人财物方面的有力支持。
二是社会协同、居民参与。通过共同缔造的改造模式,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动片区居民、商户、专家学者、广大群众、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片区更新改造,把征求意见的摊位设在居民公共活动集中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让改造符合多方主体的共同期盼、共同利益。在改造前期工作中,开展本地居民访谈与调查一百余次,并蹲点式观察居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连续3年参与式观察村内各项集体活动,沉浸式体验泮塘民风民情,以便更好地把握居民的改造意愿。成立“共同缔造”的组织机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组建公众咨询委员会广泛收集意见,在工程完成移交后,组建建设管理委员会做好后续管理。
三是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荔湾区将泮塘五约更新工作作为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遵循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力求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同专业机构合作研究制定了《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并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等专业机构参与片区的规划设计讨论。在规划设计环节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使生活便利、宜居宜业宜游成为片区规划的重要理念。
三、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古村烟火气
在改造中既保护古村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又通过文化传承、业态提升等手段为古村注入新活力、留住市井烟火气,有效释放片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一是修旧如旧,延续老城肌理。泮塘五约采用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方式,在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肌理,对建筑物进行局部重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此实现片区的改造和更新。对历史建筑精心修缮。泮塘五约改造项目共分2期进行,一期于2017年启动,2018年完工,改造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分改造示范部分、抢险加固部分和立面改造部分,极大改善了建筑形态,优化了人居环境,并串联了2处历史建筑线索和11出传统风貌建筑。在改造中对历史建筑进行勘察评估,针 对建筑构件残旧、外墙脱落等不同情形,采取相应的修缮方 案。二期于2018年启动,2019年底完工,主要是对已征收的零散房屋进行内部改造,并同步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整体提升片区的配套水平。对传统格局精心维护。在梳理乡村社会组织关系、理清乡村宗族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原有街区格局在承办民俗活动、承载社会交往上的独特作用,在改造中尊重街区格局,复原镇水石狮与社稷之神石碑等历史地景,使三官古庙、龙舟埠头、石匾楹联等标志物各安其位,保留“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古树木”等历史要素。通过突出水系、埠头、木板桥、风水塘等关键节点,展现岭南水乡“枕水而居”的独特风貌。对生态环境精心保护。加强对片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整合并新增村落植物种类, 丰富绿化景观层次。进行拆围透绿,将居住村落同一墙之隔的荔湾湖公园连为一体,改造 或新建交界处园林建筑景观,构建连续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二是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泮塘五约微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摆在重要位置,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规模搬迁,保留了较高的原住民比例,并通过片区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完善等手段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片区原住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公共设施。拆除连片危房、乱搭建、破旧雨棚、广告牌等,对已征收的房屋进行内部空间改造,作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开放给周边居民使用。通过更新改造为片区新增社区集市1个、老幼活动中心1个、便利百货3个、医疗门诊1个、便民公厕2个,并建成邻里花园33处。同步绘制街区 导览图,设立指示牌等标识,增设路灯照明设施,打造宜漫步、可阅读的公共空间。营造安居氛围。打造二期住宅升级改造范例,有效解决低层建筑通风、采光、防潮等具体问题,为当地居民自主改造提供参照。加强危破房抢修,对结构不稳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砖混结构房屋进行抢险式加固,确保居民住房安全。对涌边街沿线的市政给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有效缓解了泮塘五约村汛期内涝的问题。施工期间同步进行了“三线下地”改造和电力通讯管线整理,从源头克服了线路乱拉的风险隐患。推动治理创新。在改造中持续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应”,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多部门参与共同解决群众生活难题,把更新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营造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街区商户共同创作首个 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题背景的原创歌曲《泮塘之约》,由社区 居委会与街区商户成立共建小分队,携手打造泮塘邻里花园, 邻里和谐不断增进。
三是延续文脉,厚植历史积淀。泮塘五约微改造坚持保护传承优先,有度开发利用,突出街区保育和文化生 态保护充分结合,为探寻岭南历史渊源提供了去处,也让广大居 民留住了乡愁记忆,感受到城市温情。加强文化传承。加强对岭南书画、岭南盆景、“三雕一彩一绣”、武术、 龙舟、醒狮、古琴、漆艺等岭南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深化 街区历史、科技+文化研究,举办首届“粤创未来”文创设 计大赛,对接知名企业和文创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创 产品,推动十大传统工匠项目落户街区,形成非遗传承 等传统文化发展“生态系统”。挖掘广府民俗。盘活三官庙、荔枝湾涌与荔湾湖作为节庆活动场所,定期举办 “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舟鼓”“春节水上花市”等传统 节庆和民俗活动,最大限度保护传承北帝诞、祭祖、舞狮、 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等宗庙文化和疍家民俗,擦亮民俗文 化节庆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在改造中举办泮塘微改造“历史-现在-未来”展览,有效推介了泮塘片区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本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共鸣。开展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志愿讲解员招募 活动,大力培养街区历史文化传播者,充分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传播方式,将泮塘五约打造成重要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讲好岭南古村 故事,彰显老城市新活力。
四是导入产业,提升片区人气。泮塘五约项目在改造中以导入文创产业为主,重塑业态结构,对符合规划和功能定位的业态予以鼓励支持,对不利于传统风貌保护、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业态予以禁止或者限制规模,形成了“古村+文创”的独特模式,有效激发了古村活力,提升了街区人气。提高招商精度。制定业态指导目录,把好产业导入关,瞄准根植性强的文创产业精准推进产业导入,引入藏古唐卡、茶艺香道、古琴汉服等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国家一级音乐家、书画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名家工作室进驻,使导入的产业能够与周围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契合。同时着眼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导入live house音乐传播、健身轻餐、摄影设计、1200 独立书店、国际青年旅业等特色小店,培育多元消费模式。目前,已进驻商户超过 50 家,完成交付物业活化 率超过 80%。优化产业载体。修缮百余间零散房屋,释放大量物业空间,坚持“一店一品牌、一店一格局”,引导经营者结合商铺周边环境特征、物业建筑体量和经营内容,在设计商铺外观上既突出个性特点,又注重将店面招牌、入口、橱窗等要素充分融入泮塘五约古村活化利用风格模式。营造人气氛围。定期举办泮塘西关摄影、独立音乐传播、古琴演奏、尊巴健身公益课堂、文创市集、公益鉴赏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出街区手绘导览地图,开发全景导游导览系统,发布街区精品游览线路及夜游攻略,成为广州独具岭南风情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