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区财政局:“五链协同”打造现代都市产业“荔湾样板”
发布时间: 2025-04-30 来源: 荔湾区财政局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区财政局坚持“党建引领、财政引导、国企主导、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构建“五链协同”(党建链、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发展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资本运作、人才聚集、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求突破,在激活产业活力、赋能企业发展上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共同体,形成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范例,为现代都市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荔湾样板”。

  一、筑牢“党建链”,推动党业融合宏观指导到微观践行的全覆盖。指导荔湾发展集团党委与荔源集团党委强强联合,共同出资组建广州市荔湾区创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工作,同步形成“局党组—局机关党委—企业党委—企业党支部”四级党建引领体系。引导园区建设运营团队深刻领会上级关于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学习《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荔湾区现代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5)》等文件精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园区发展的实际动能。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成立项目攻坚小组,奔赴建设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项目规划既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高效建设的要求,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从宏观指导到微观践行的全覆盖。

  二、畅通“资本链”,实现耐心资本投入到产业长效赋能的全贯通。2024年配合推进成立荔湾区产业投资基金,2025年财政安排该基金预算1亿元,预计总体目标规模达10亿元。以财政资金为支点,以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制造业,充分发挥“耐心资本”效能,进一步持续放大财政基金杠杆作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25年安排各类企业支持资金3.6亿元,积极配合区内职能部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园区企业经营负担。2023年增加荔湾发展集团注册资本金2亿元,增强其购地、融资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园区平均土地利用率提高30%,企业入驻成本降低25%,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与成本优势支撑。

  三、聚变“人才链”,实现人才协同汇聚到经济效能转化的全激活。产业园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引进冷劲松院士团队,共建“广州市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研究院作为人才发展的优质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组织各类学术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研讨,为人才创造了接触前沿技术和理念的机会。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覆盖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让人才链成为推动产业经济效能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采用“财政资金+国企投资”的共建模式,由创能公司牵头建设园区人才公寓、员工餐厅等生活配套设施,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整合,打造“15分钟产城人融合圈”。

  四、融通“产业链”,实现龙头企业引领到产业集群协同的全融合。聘任首批来自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的技术经理人,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精准对接科研与市场需求,加速增材制造技术落地应用。充分发挥区属国企平台优势,在荔湾海龙围片区打造总规模15.56万㎡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综合体,借助TCT亚洲展会,全方位展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优势,大族激光等1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率先垂范,凭借自身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吸引众多潜在客商关注,助力产业园融入全球产业链环节中。与88家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涵盖市内外企业与科研团队,各方依托信息共享机制,在政策扶持与资本助力下,产业集群协同已具雏形,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强链稳步推进,持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锻造“创新链”,实现技术要素集聚到创新生态繁荣的全构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创新链生态体系,通过联合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重点针对生物医疗器械等新型领域核心产品进行应用验证及中试放大生产,着力破解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积极探索搭建涵盖成果评估、专利立项、技术咨询、融资对接等多功能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精准匹配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落地。这一系列举措助力企业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升级,促成创新链各环节的紧密衔接,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