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民政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围绕“暖”字惠实民生。健全兜底保障。指导街道通过入户走访、自主申请、群众反映等方式进行低收入人口摸排,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依托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动态更新全区低收入人口情况,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保障网。今年以来,共开展困难群众动态复核4261户6146人次,各类社会救助补助资金累计支出1.02亿元。建设为老设施。持续为辖内有改造意愿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适老化项目改造,安装网络连接、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并配备助行、助餐、如厕等感知类老年设施,截至目前已累计为454名老年人进行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212张;加大养老服务入户力度,提供“家政+养老”服务51139人次,居家上门服务5327人次,助餐配餐服务137605人次;采取自建厨房模式的长者饭堂建成17个,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眼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针对部分历史档案不完整和初始登记信息不准确等问题,补录1954至1999年婚姻档案数据210031条,进一步提升婚姻历史数据质量。深入推进居民身份证、户口电子证照应用,积极推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网上约办”等便民服务,变“群众跑路”为“数据跑腿”。举办“传承好家风,2023向幸福出发”“花城有囍,缘定荔湾——甜蜜七夕,牵手一生”集体颁证仪式以及“花城有囍,缘定荔湾”520集体婚礼活动,倡导婚俗文明新风,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
二是聚焦“难”字靶向施策。打破困难学子“上学难”。自2011年起,连续13年对在校困难大学生给予3000元至5000元助学金,有力保障困难学子的正常学业和生活;落实困境儿童政策,为符合条件儿童申请“福彩助学”金20人次4.47万元。组建“民政局工作人员+项目社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师”专业服务团队,通过上门探访、面谈指导、线上跟进等方式,全方位、零距离为困境家庭应届高考生提供志愿填报辅导服务。指导各街道全面摸排困境儿童情况,认真核查基本信息、生活保障、监护情况、入学情况、教育资助和健康情况等信息,及时更新完善信息系统,精准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受教育等权利,目前我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情况。打破流浪救助“治理难”。针对岭南街、站前街重点路段长期存在大量露宿人员聚集情况,多次开展现场实地调研,制定并推进重点地段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方案,指导相关街道升级改造上九路口和西华路公交总站,流浪露宿人员明显减少。充分链接就业资源,为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就业支持,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就业、自力更生,有效减少重复流浪现象,今年以来,共劝导流浪露宿者返乡53人,就业帮扶11人,其中补办身份证10人,成功就业3人。打破机构安全“监管难”。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提升行动,以“人防”强化责任网格,以“物防”提供长效保障,以“技防”打造智慧消防,实施“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联动的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监管,联合多部门检查养老机构136次;指导3家养老机构采取停业疏散的方式解决租房协议到期、消防审验不合格的问题,筑牢养老机构安全防线。
三是紧扣“合”字开展服务。聚合多元主体。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协调社区各方资源力量,推动社区基金建设,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社区一直聘社工,提升基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效能。健全“五社联动”定期工作议事和会议机制,利用“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等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社区下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凝聚慈善合力。成立荔湾区慈善会,开设善款接收专户,完善管理运营、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促进慈善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畅通慈善捐赠平台,完成2022年度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资金共649.35万元的划拨工作,到账率100%。依托区慈善会、“双百工程”社工站慈善站点,常态化开展助医、助学、助困等活动,并鼓励各站点积极发动公益慈善企业、志愿团队、志愿者、热心居民参与各类慈善活动,累计接受捐赠资金约15万元,志愿服务时数达3万小时。整合各类资源。整合卫健、残联等部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站、第三方康复服务机构等各类康复资源的方式,开展“精康融合行动”,聚焦50岁以上精障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加大社区康复服务供给力度,服务对象从70人新增至160人,实现22条街道社区精康服务全覆盖。今年以来,项目开展电访及上门探访共998次,其中服药训练108次、社交技能训练209次、生活技能训练24次,开展社区宣传活动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