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街道动态
石围塘街:“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历史文化”——南塘社区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图)
发布时间: 2025-01-21 来源: 石围塘街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图片1.png

(图:合影留念)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体现,也蕴含着本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更好宣传南塘社区的历史,让社区居民一起来分享辖区内的“五眼桥”故事。南塘社区于2025年1月8日上午在辖内开展“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历史文化” 活动,旨在让辖区居民了解五眼桥的建筑历史、历史变迁,让来穗人员及其子女通过了解五眼桥的历史,加深文化认同感。

  活动现场,南塘社区邀请志愿者现场讲解五眼桥的历史,并现场邀请居民上台讲述自身与五眼桥的故事。现场通过设置地名的位置、南塘故事知多少等三个游戏摊位、活动展板的形式,让参与活动的居民发掘出社区的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参观五眼桥、“大新大押”遗址,加深了小志愿者对历史的认同感,自觉成为文物的保护者、历史的传承者。

  通福桥,由于这五个桥孔给过往的行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民间俗称其为五眼桥(广东人称一孔为一眼),其“通福桥”的大名反而少有提及。作为过去是“省佛通衢”的通福桥,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至今还坚固如初。更有奇特之处:所谓“栏杆”,只不过是高出桥面十五厘米左右的石条,但几百年来,从未有人在桥上失足跌下水。《广州市志》里记载:该桥坐落在石围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桥河)上,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南海县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筹建,是芳村区现存的古老石桥之一。历史上,五眼桥是省佛大道第一桥,以红砂岩建造,结构坚固,五个桥孔倒映在水中如同五个圆月,造型极其优美,桥石阶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该桥现保存完好,2008年11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眼桥旁空旷之处,独留一间石室,四周都已被围蔽保护。这就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典当行银仓。在古时,佛山地区的秀才要进省城考试,都从五眼桥经过。很多考生到省城赶考,盘缠不够时,就将一些贵重的首饰物件当掉,换取银两进城,待他日中举后,再回来赎回物件。而这间“石室”就是典当行专门存放金银财宝的地方。

  昔日的车水马龙现在已经不见踪影了,只有桥面留下的凹凸不平的痕迹,无声地向路人讲述着它昔日的辉煌。

  五眼桥从侧面体现了明朝至民国时期广州经济的繁荣历史,反映了岭南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它对研究广州市经济发展历史、岭南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