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最美阅读空间——荔湾区图书馆龙津分馆)
(图:龙津街坊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四楼舞蹈室开展文艺活动)
(图:组织辖区三元坊小学在西门瓮城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图:联动荔湾区图书馆组织在校学生参观西门瓮城古遗址)
荔湾区龙津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讲话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不断强化服务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任务和工作出发点,紧扣创新发展主线,深挖本土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好人民大众文化权益、改善好人民大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推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馆”住民心,党建引领“读书林”
一是建强街道图书馆,群众读书山水长。荔湾区图书馆龙津分馆现藏书2.8万册,馆内设报刊室、亲子阅读室、棋艺室等多个独立功能区域,优化和配齐配套设施,提升读书服务功能。每年新增书籍约400册、报刊50多种,到馆人数约2.8万人次,图书流通量约5.3千册。2023年至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注册志愿者197名。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书香龙津 快乐六一”赠书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举办“小小图书馆管理员”“听党员讲历史故事”“童心向党””等阅读活动10余场;今年新增书籍857册纳入通借通还,为10社区配送图书9000余册,为党员群众学习教育搭建平台。2021年4月,龙津分馆荣获“4·2国际儿童图书馆日”暨“广州读书月”之“最美未成年人阅读空间”称号。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点,文化体验更斑斓。今年7月,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将该中心一楼、四楼进行全面场馆设施升级,优化服务模式,丰富活动内容,为群众提供更便捷、优质文化服务体验。精心打造“一室一主题”,一楼为非遗传习室,打造特色非遗文化墙,绘就一幅充满文化绚丽画卷;四楼为书画展览室,不定期组织剪影展、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为群众带来视觉盛宴;舞蹈室每周为辖内6支群众文化团队及其他街坊提供排练场地,丰富人们多彩生活,今年服务群众超2500人次。另外,联动区总工会打造图书馆“悦读”新空间,内设“红色书籍”“地方文献”“职工阅读”等专区,引领红色“悦读”新风尚。同时举办职工亲子手工制作系列活动,提升亲子关系,构筑和谐社会。
三是群众心声殷勤听,点单服务表衷情。让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改进和优化主题服务,每年发放此类满意度调查问卷数百份,回收率80%以上,公共服务满意率90%以上。注重收集多方建议,进行客观分析,提升为民服务认可度。畅通线上沟通渠道,通过荔湾区文化馆公众号、龙津分馆读者群等沟通平台,实时开放报名链接,及时发布活动回顾并收集反馈,持续优化服务供给。龙津分馆首次创新采用“你下单 我买单”点单式精准服务新模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让他们选择心仪书单、活动类型,使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每年寒暑假期间积极开展“志愿一夏”青少年暑期志愿活动。2022-2023年,龙津分馆荣获广州市第43届、第44届“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积极单位”称号。
二、“美”哉街坊,文化盛宴“代代传”
一是强活动“向美同行”,龙津分馆排头兵。依托广州市文化馆、荔湾区文化馆、荔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2023-2024年共承接文化服务5个33场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精心组织举办例如“剪纸鱼灯”“香道文化”“压花扇”等非遗系列活动、“百场粤剧进社区”“百场文艺演出惠百姓”等惠民系列活动、“故事多乐趣 非遗在说话”等科普系列活动、“旗袍礼仪”“手机摄影”“古典舞”“插花美学”培训活动等,获得街坊一致高度赞誉和好评。2024年4月12日举办的“向美而行”2023年广州市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年度总结大会中,龙津分馆获得“优秀分馆”称号;龙津分馆工作人员林燕华获评“最佳工作者”,此次获奖是对龙津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极大肯定。
二是专题展览在路中,请君走入“西门城”。积极创新“文物古迹+图书馆+博物院+N”地方特色文化宣传推广新模式,以辖内著名历史古遗址西门瓮城作为活动中心和桥梁,打造“文物龙津”制高点,搭建穿越式视觉“时光隧道”,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龙津深厚历史底蕴。今年1-7月举办“走进西门瓮城 与历史对话”南越王博物院系列流动展;5月举办“融爱于心 ‘艺’同前行”美术展;7-10月举办“烽火铸魂 龙汇古津”历史照片展,让更多居民走近文物,加深对文物了解与记忆,推动广大公众对广州建城史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认知。今年8月,龙津分馆联动荔湾区图书馆组织广东外国语学校学生打卡瓮城,零距离感悟历史之美,扩大龙津历史文化影响力和承载力。
三是视听文化连盛宴,群众文艺魅力环。根据不同节日主题和氛围,利用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演出场地,开展户外大型惠民演出活动,6支地区群众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丰富多彩文艺汇演,展示龙津社区文化魅力和活力,拉近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9月27日,龙津分馆在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多个优秀文艺团队举办一场文化惠民汇演;10月11日重阳节在西门瓮城“跨界合作”,联动华林、逢源等街道,在荔湾区文化馆牵头组织下开展群众大合唱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人次,围绕“爱国、团结、奋进”主旋律,以优美歌声和精彩艺术表现,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向祖国母亲献上诚挚祝福。
三、“津”门史璨,文化活用“好观光”
一是文物保护开新章,瓮城遗址换新颜。坚持对西门瓮城遗址采取“保护第一、管理加强、有效利用”原则,充分挖掘遗址历史文化底蕴和利用价值,系统推进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举办非遗传承活动,编印宣传手册,更进一步推动西门瓮城遗址的宣传、活化与保护,增加公众对广州文物了解与认同,推动公众对广州建城史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感知、了解和自豪。坚持以文物单位为活动纽带,上半年在西门瓮城开展南越王博物院系列流动展,通过“一月一主题”系列展览,让更多市民走进瓮城、走近文物、触摸历史。今年4月,在西门瓮城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听、玩、看”立体化阅读模式,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焕发文物古迹新活力,更加有力推动“书香龙津”品牌建设。
二是食在广州数西关,西关美食龙津香。深入挖掘和展示西关特色美食文化内涵,围绕“津津有味 乐游西关”精心策划别具西关风情和地区特色文商旅融合IP路线,吸引广大周边群众、外来游客、新兴青年群体消费“打卡”。通过“文化+商业+美食”相互渗透和促进运营模式,打造具有龙津特色“文化IP打卡地”。今年8月,“津津有味 乐游西关”主题活动以宣扬本土特色文化、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为策划主线,将“党建+文旅”与“商圈+美食”紧密结合,深度开发“研学导游+美食品味+打卡印章+潮流文创+评论互动”沉浸式体验交互,深度串联龙津地区红色印记、文旅地标、地道美食,精心绘制一份街区文旅地图、一条沉浸体验路线、一套潮流文创产品、一个数字化线上导游平台“四个一”龙津美食文化版图,宣传喝响“文化龙津”好旋律。
三是珠联璧合龙凤翥,玉石传情翠连环。充分挖掘、发挥龙津地区玉器珠宝商圈资源优势,以“互动体验+产品展销+专题展览+电商直播”方式,精心策划,今年10月22日,在龙津街道华林国际D馆户外广场举办一场“珠联壁合 龙凤呈祥”系列展“珠宝秀”销售宣传推广活动。专业模特进行现场珠宝走秀;业界珠宝专家现身介绍华林珠宝市场经营状况和创业、发展方向;中华传统婚俗文化传承人通过情景短剧演绎婚嫁仪式中“三金五金”、珠宝配饰在不同喜庆场合的搭配等,将传统婚俗文化以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精彩呈现,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与学习生动平台,深化融合荔湾传统西关文化和婚俗文化,促进玉石传统文化拓展式传承与发展。
四、“花”繁庭楼,服务就在“家门口”
一是文化社区建设中,全民健身正火红。深入打造多维文化阵地,构建家门口为民服务型社区。今年,社区新增书籍10万余册,分别放置于华福、长寿、龙翔、锦龙四社区,参照相邻社区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指引要求,充分满足广大街坊阅读需求。着力塑造儿童友好型社区、邻里学堂等文化场地建设;开展反诈、禁毒、防溺等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举办邻里集市、书画摄影艺术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法律服务、健康社区建设等民生微实事服务项目;增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新建体育路径,配备健身器材、文体活动室等,组织居民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例如气功八段锦、陈式太极拳、篮球赛事等,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增强社区健康建设合力。
二是法制教育进校园,孩童成长最健康。注重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全年在辖内各小学、幼儿园开展各项安全主题宣传教育,让安全之光照亮校园每个角落。例如,今年3月围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交通、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动;寒暑假前后,开展防溺水、出行安全、防火等教育宣传活动;今年10月开展“无毒校园”禁毒宣传和反诈骗安全知识讲座等。注重活动形式和教育效果,通过案件举例、回答环节,开启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寓教于乐宣传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不断加深对维护自身安全的充分认识。邀请学生家长积极加强与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让安全意识深植人们心中。
三是健民建设齐“加码”,群众风采“顶呱呱”。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和“国球进社区”工作任务部署,在区文广旅体局专项资金扶持下,今年在长寿、锦龙社区各新建一条室内、室外体育路径,分别配置跑步机、哑铃、乒乓球台等综合性健身设施,构建便民利民“室内+室外”15分钟社区健身圈;注重老年群体身体友好健康建设,根据他们不同需求,龙津分馆积极开展太极拳、气功八段锦、古典舞、旗袍礼仪等专业培训班,生动推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慢节奏全民健身活动。今年8-10月,组织队伍参加荔湾区第十五届运动会游泳、趣味田径、三人篮球赛竞赛等项目,他们拼搏奋进,赛出风采,斩获佳绩,体现出龙津康健奋发群众集体风貌和风采,不断推动着健康龙津全面建设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