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同盛
三百年前的广州,是东西方贸易、文化汇聚之地。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广州,各省戏班也随之涌入,掀起演戏的热潮。戏船在河网交错的珠江水系穿行,所至之处留下了红船子弟演戏的身影;乡野中搭起戏棚,看大戏成为乡村民众最隆重的娱乐方式。戏中人物娓娓道来珠江风月,手眼身法尽情演绎戏里乾坤。与此同时,广州的画师们飞快地领悟了西画技法,他们以戏曲故事和演出场景为基础,创作出多种多样集合东方情调与西方审美的外销画艺术品,将中国的戏曲故事带去大洋彼岸。
外销画的种类多样,常见有通草纸画、油画、纸本水彩画、玻璃画、菩提叶画等。玻璃画从西方传入,颜色浓郁富丽,是早期外销画的重要品类。玻璃画绘制难度较高,需要画者在玻璃背面反向绘制,观者才能观看正面的图像。
菩提叶画以天然生长的菩提树叶为作画材料,利用叶片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茎脉等,巧用颜料依势作画,画面小而精致,极具东方特色,富有观赏性。
(奏乐人物菩提叶画 19世纪)
水彩画早期多使用西方进口纸张,后来通草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进口纸昂贵的问题,人们还发现水彩颜料与通草纸可以碰撞出鲜艳立体的艺术效果。通草水彩画制作精巧,价格实惠,易于携带,很快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外销艺术品之一。
(“遇吉骂闯”纸本水彩画戏曲外销画 19世纪)
(戏曲人物故事玻璃画)
(戏曲人物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画中梨园
戏曲题材外销画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保存了19世纪广州地区戏曲演出的精彩瞬间,它们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演义故事等,这也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素材来源。人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水浒故事、三国故事、隋唐演义故事等都是戏曲通草画的热门题材,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大量搬上戏台。清代戏曲题材通草画便是根植于戏曲文学和戏曲表演的沃土之上,在多样化的艺术养分下孕育出的一朵璀璨之花。
“吕布戏貂蝉”
在戏曲的世界里,三国烽烟从未远去,这得益于唐宋以来戏曲文学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持续创造,清代官方对《三国志演义》的推崇以及各大声腔剧种的不断演绎使得三国戏在宫廷和民间都倍受欢迎,粤剧中有《赵子龙保主过江》《三气周瑜》等经典三国戏,戏曲外销画中的三国戏多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绘制。“吕布戏貂蝉”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题材,最早可追溯至明传奇《连环计》中的一出,也是昆剧的传统剧目。粤剧《吕布戏貂蝉》其中一场《献貂》、折子戏《吕布戏貂蝉》即讲此故事。
(“吕布戏貂蝉”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左慈戏曹”
“左慈戏曹”是三国故事中具有神仙志怪色彩的一个题材,《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详述了此故事:魏王曹操狡诈暴虐,术士左慈利用献柑一事,使用法术戏弄曹操后腾云飞升而去。近代京剧、川剧、湘剧、汉剧都有以此故事为原型改编的戏。20世纪初香港粤剧电影起步发展之际,拍摄了《左慈戏曹》默片电影,改编自同名传统粤剧。
(“左慈戏曹”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马超追曹”
20世纪初,粤曲名家熊飞影擅长武生霸腔,源妙生擅长大喉和小武、武生腔,二人合唱《马超追曹》《夜战马超》等曲,名动一时。
“马超追曹”“夜战马超”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马超追曹”讲述了马超为报父仇,兴兵攻曹,曹操大败,为躲避马超追杀,割须弃袍,仓皇逃走。画中曹操一改常见的穿蟒袍、戴长须的王侯形象,以短须兵士的形象出现。
(“马超追曹”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马超追曹”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水浒聚义”
水浒戏可以最早追溯到宋元戏文,宋元戏文中有《时迁夜盗锁子甲》《林冲雪夜上梁山》等剧目,元杂剧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水浒英雄形象,明代小说《水浒传》将前代水浒故事加以吸收改造,持续影响着之后的水浒戏发展。
“武松打店”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会张青》,京剧和地方戏曲中均有《武松打店》这一剧目。
(“武松打店”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送卢俊义”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刘金定斩四门”
粤剧《三下南唐》是传统剧目之一,属于“大排场十八本”,是花旦、花面行当的首本戏,讲述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南唐被困寿州,刘金定前往寿州城营救夫君高君保,并解寿州之困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剧团都对《三下南唐》进行整理和改编,最终改为以刘金定为主线的故事,成为粤剧的经典剧目《刘金定斩四门》。
(“刘金定斩四门”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
“龙虎斗”
《龙虎斗》为清代花部乱弹剧的经典。宋太祖征北汉,听信奸相欧阳方谗言误杀将领呼延寿廷,其子呼延赞为父复仇,后知原委,斩杀奸相,归顺赵匡胤。同治年间,粤剧本地班编演“新江湖十八本”有《龙虎斗》一戏。
(“龙虎斗”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辕门斩子”
明代中后期,杨家将故事被戏曲广泛吸纳演出,清晚期,从宫廷到民间都喜爱观看以穆桂英为主角的《斩子》《破洪州》《穆柯寨》等戏。清道光时期的剧本《白虎堂》集中表现了“斩子”这一冲突,在后世戏曲的改编演出中,“斩子”情节逐渐成为此戏最经典的一幕。
(“辕门斩子”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
“六国大封相”
《六国大封相》是粤剧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例戏,讲述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此戏人物角色丰富、行当齐全、戏服华美,需有六国国君、元帅、苏秦、公孙衍及其他配角轮番登场,要求戏班具备丰厚的实力,既能满足角色之众,又能负担华丽行头,其中,饰演公孙衍的武生需完成“坐车”的高难度功架表演,这也是《六国大封相》的观赏亮点之一。
(“六国大封相”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粤剧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