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
会议代表建议第20182004号的答复
刘进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复建海山仙馆文化园,打造5A旅游景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海山仙馆是广州园林建筑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集岭南文化艺术精髓之大成,是岭南文化历史高度的标杆,尤其在建筑、园林、收藏、出版、石刻等艺术方面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是广州城市文化历史值得景仰、重温的重要篇章。您对复建海山仙馆的条件、意义价值的分析及具体建议,我区均深表赞同,可说复建海山仙馆亦是历代荔湾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一、前期基础工作情况
历届荔湾区政府在海山仙馆研究、史料文物搜集等一直不断努力,形成不少的成果,包括1999年与广州美术馆合编出版的《海山仙馆名园拾萃》等,以图文方式对海山仙馆名园名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介绍,是对海山仙馆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扬。
同时,荔湾区也一直尝试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重现海山仙馆历史面貌。1998年,区政府斥资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在公园内五秀湖东岸根据海山仙馆的史料记载,融合岭南建筑元素设计重建了海山仙馆主楼“贮蕴楼”,并重现其精髓——石刻碑廊,一直沿用至今,新建筑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主楼二层约800平方米,两侧长廊约800平方米,该建筑形貌上同清代海山仙馆并非一致,但亦是当代大师的力作,乃当代对历史建筑文化风韵传承的一种表达反映,已成为当代岭南建筑新的典范,也是岭南建筑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2010年,借广州亚运举办的契机,荔湾区开展了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工程,恢复西关古水系,重现荔枝湾历史风情。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再现海山仙馆风貌,打造城市名片”,通过对荔枝湾周边地区的功能、建筑、景观、设施的综合改造,塑造明晰的城市形象,传达本土的历史、文化、生活信息。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我区专门组织了专家学者对海山仙馆有关建筑史料进一步进行挖掘整理,并根据现实条件,在荔枝湾涌一、二期项目中规划改造重建了一批按海山仙馆史料图样进行设计的仿古建筑,包括庭院、廊、桥、亭、榭等,不含亭廊等,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单是有可封闭室内的建筑面积就近2000平方米,主要集中分布在荔湾湖公园西南区玉翠湖西侧,包括五秀桥—宋桥—至善桥间的绿堤与陆地区域,及荔枝湾涌一期南段至善桥—大观桥间的廊桥,形成海山仙馆园林建筑风貌区,区域面积超过8公顷。
二、当前复建海山仙馆面临的问题
海山仙馆之于广州,犹如圆明园之于北京,曾经的辉煌尽管令人仰望不舍,然而逝去的历史不可重来。虽然各界各方不断努力,然而历史巨变、沧海桑田,社会现实条件确令海山仙馆复建困难重重,关键因素有:
(一)用地问题。如您介绍,据有关资料,海山亿馆范围南至蓬莱路,北至泮塘,东至小画舫斋,西至珠江边,占地之广实为岭南之冠。而现原址范围内除了荔湾湖公园,其他均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集中的城市街区,已无大片转作园林建设用地的可能,只能在公园景区范围内考虑作风貌改造再现,难以进行高程度的原址复建。
(二)历史风貌定位问题。海山仙馆园址已湮没无迹,但历史的脚步不曾停,原址上陆续产不同时代的建筑,演化形成现状的城市历史空间,尤其荔枝湾涌沿线一带保存了众多民国期间风貌独特典型的历史文物建筑,1958年开挖,现已佳木葱笼、曲桥卧波的荔湾湖公园也成了广州城市重要的标志记忆。尊重历史就要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不能因清代海山仙馆的历史而遮减民国及后来的历史风貌。经咨询有关专家,大多数对将荔湾湖公园更名为海山仙馆文化园持保留意见,认为荔枝湾整体仍应以保护恢复现存的民国风貌为主,海山仙馆历史可结合景观设计衔接需求适度再现,不建议大规模重建园区。
(三)规划制约。目前荔湾湖及周边区域已被列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荔湾湖公园整体基本纳入了核心保护范围,控高12米,周边区域则大部分为建设控制地带,控高18米,部分则仍属核心保护范围,同时按该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园范围为绿地属性,根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绿线控规要求,此地建筑容量和风貌变化将受严格控制,园区复建相关需求在规划上将难以通过。
(四)法规政策限制。为更好保护城市历史现状及落实城市空间功能,广州市新修订了有关政策法规,如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广州市公园条例》、《广州市公园管理规范》等规定,荔湾湖公园作为公益性市政公园,在新建、改建、扩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这将很难满足海山仙馆复建如此大规模建设及运作的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历史虽不可重复,但不能忘记。海山仙馆作为岭南珍贵的文化遗珠,如何扬名重光、为今所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荔湾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打造“三大发展平台”的战略部署,其中以老西关6.1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为启动范围的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这一平台正是我区担当地区文化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举措。平台主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功能区的目标,按“以文带旅,文旅兴商,商旅承文”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活化利用荔湾历史文化资源,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文商旅创新融合发展,重塑西关文化商贸旅游品牌,激发提升地区发展活力与魅力。其中,海山仙馆历史文化的再现与弘扬也已融合进了相关的项目之中。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文商旅活化提升平台建设局面逐步打开,现已制定了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并挂牌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2018年将进入提速阶段。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强化组织机构。一是成立荔湾区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平台总体统筹指挥与决策部署,强化推进落实的组织协调。二是推进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经市、区编制部门批复同意,我区特别成立了正处级事业单位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具体负责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平台建设项目工作,为平台项目开发及建设管理、运营等提供了主体作用保障。现新机构已进场运作。
(二)注重规划统筹。经反复征询意见与修改,我区去年5月编制完成《广州市荔湾区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全区。方案以老西关历史城区作为启动区,围绕西关建筑、商贸、曲艺、饮食、工艺、民俗、宗教、中医药等主要特色资源,以文化活化为核心,打造荔枝湾西关民俗风情区、恩宁路粤韵创意文化区、陈家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区、沙面欧陆风情岛、十三行商埠历史文化区、上下九——华林禅宗文化商贸旅游区、西门瓮城城市历史文化区等七个各具特色的文商旅融合功能区,形成“一带七区”总体空间格局,并明确了各功能区的文化功能和产业定位等;方案同时提出了文化、旅游、交通等特色体系建设任务,及项目载体、产业支撑等平台建设总体工作规划。
海山仙馆原址正处于荔枝湾西关民俗风情区范围,根据工作方案,荔枝湾片区文化功能定位为:整理重现西关民俗文化及水乡文化,包括西关大屋、骑楼、岭南园林、西关庭院、泮塘古村,及民俗、美食、“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老西关人文风情,打造最具老广州风情的城市庭园。产业定位为:发展培育旅游观光、购物饮食、非遗创作、体育等为主要业态的文化休闲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海山仙馆作为岭南园林的最高典范,再现其历史文化正好符合本区域的功能定位。下一步我区将通过对区域风貌相符的园林建筑进行重新整饰整合,并配以相关元素的文化项目,以独特的方式重现其历史文化风韵。
(三)深化项目实施。目前,活化提升平台建设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近期已对七大功能区中地方文化元素较丰富集中、文化形象较突出且可用物业资源较多的荔枝湾西关民俗风情区和恩宁路粤韵创意文化区进行重点研究并率先启动活化提升项目建设。
其中,荔枝湾片区在前述总体方案规划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化深化研究,分析区域优劣势,对区域文态、业态、形态等主题及发展进行基础设计规划,初步明确了以广府非遗文化为区域主题内容、一“馆”一“园”即非遗展示馆及非遗公园为核心主体的荔枝湾非遗园区项目规划。
1.项目条件、优势和意义。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却至今还没有能集中体现广州传统文化精髓、有影响力的非遗园区和非遗展示馆。而荔枝湾位于广州西关之腹地,紧邻中山八交通枢纽,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幽雅,历史风貌保存完好,泮塘古村、仁威古庙、西关大屋、麻石老街、西关美食、粤剧粤曲、醒狮、龙舟,及“三雕一彩一绣”等多种广府非遗荟集,人文风情景观浓郁别致,是广州民俗文化的经典代表,区域蕴藏着巨大的传统文化复兴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故在此建设非遗园区在资源及生态与景观空间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填补广州文化空白、建设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海山仙馆既是此地的原生历史记忆,其园林、书画、石刻等艺术也是非遗文化精品的重要体现,因此,可结合非遗园区的建设,通过融合性项目策划设计进而有机重现。
2.项目建设构思。园区总体建设思路主要是通过统筹整合利用、盘活荔湾湖公园内外现有建筑物业与空间资源,融合社区微改造,营建广府非遗展示、传承、体验、研究、交流及创新孵化的高端园区平台,成为广府非遗文化中心,并以国家5A景区标准完善文商旅配套设施与服务,重塑区域“文态”、“业态”与“形态”,打造园、湖、村、街、庙等特色文化风貌空间与游、赏、购、食、宿等特色文化活动有机聚合、雅俗共融的非遗民俗风情主题文化街区,成为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名片。
园区核心面积共28公顷,可利用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拟以广府生活文化场景变换为主线,将不同的非遗项目融入不同的生活文化空间,构成活态广府非遗文化展示链;园区主体建设项目包括一“馆”一“园”,即非遗展示馆和非遗公园;同时南北分别有两片拓展配套功能区,即西关大屋社区和泮塘五约,如您的建议中提出的,荔枝湾涌两岸均纳入园区范围。将来,非遗园区还将与提升区中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龙头的粤韵创意文化区等互动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岭南最大的广府文化活态博物馆。
届时,此区域将名品精品荟萃、名匠大师云集、高品位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创意成果不竭,成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重要的城市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地标。各方游客到此可尽情体验享受广府文化盛宴,品茶、听书、看戏、评曲、鉴玉、赏花、对酌、尝鲜、游船、学艺、习武、抚琴、弄纱、养生、祈福……真正成为代表“最广州”风情的城市名片。
其中游客即可在部分区域领略海山仙馆园林建筑艺术的历史风韵,又可亲身感受体验海山仙馆时期岭南文人贵胄古雅精奢的艺术生活。
3.项目进度情况。目前,“一馆一园”的荔枝湾非遗园区建设方案正在深化完善中,并得到市文广新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争取列为市项目,将进行新一轮专家研讨论证。其中,广府非遗馆项目位于泮溪酒家对面,建设用地面积790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征地及建设共已投入3.3亿元,为岭南园林式建筑群,地下三层,地上三层,由基本陈列展厅、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观众服务用房、展品库房、综合业务办公用房等组成,另配套建有地下三层共333个停车位。现项目主体结构基本完工,庭院绿化、室外给排水等正在有序开展,预计年中可完成综合验收工作。布展筹备工作同期启动,布展大纲、项目建议书现已完成,区政府已经批复投资规模,正在办理立项。现正拟开始展品征集与装修布展工作。非遗公园项目则主要以荔湾湖公园为基础,面积约27万平方米,园内公有物业租户清退工作已完成,兼具青少年非遗培训功能的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已经落成开放,拓展区泮塘五约已被纳入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已经完成拆迁,用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公建配套也基本完备,现一期已完成主体施工,二期项目也已启动。
(四)推进配套工作。一是如建议所提出的,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更新改造。我区现正研究制定地区文化产业扶持办法和非遗保护扶持办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培育,有效促进文化与商贸、旅游、科技、金融等的融合发展。其中包含了鼓励对历史街区老旧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并开发引入精品民宿等新型业态的政策条款等。二是探索活化利用机制模式,如建议提出创新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模式,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将广泛征集专家学者等专业机构人士的意见,倡导工匠精神,力求打造精品项目。三是不断丰富项目文化实质内涵,如以各种方式渠道征集藏品展品等。关于建议提出海山仙馆文物“物归原地”的问题,根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意见,现存越秀山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展区碑廊的59石海山仙馆石刻,权属广州艺术博物院,为该院的馆藏文物,鉴于目前海山仙馆所在地荔湾湖公园的管理机构及业主单位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并非文物收藏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不能将馆藏文物调拨移交给海山仙馆(即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我区将待相关项目建设完成后,再请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有关文物移归具备法规资格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四是加大项目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在加大政府推广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手段开展文化旅游营销推广,并争取省市支持,将荔枝湾恩宁路等项目整合到广州旅游线路产品中,纳入广州旅游范畴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利用新技术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项目,如借鉴故宫、圆明园建构数字模型景区等模式,开发VR、AR等数字化海山仙馆相关的新产品项目,以新信息技术形式重建再现海山仙馆,让大众可以最时尚的方式感受海山仙馆历史文化的动人神韵。
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海山仙馆及荔枝湾等广州西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必将再展迷人风采,为广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重要名牌。在此,对于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建设的关心热爱表示衷心的谢意和敬意!亦请继续支持帮助荔湾推进文商旅活化提升建设。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