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代表第404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8-08-23 来源: 本网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十三届

二次会议代表第4045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毕清委员:

您提出的《多措并举打造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文化品牌》提案(第4045号)已收悉,针对有关建议,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提升体量、自主发展方面

(一)关于体制及管理问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决定》和《广州市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精神,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博物馆事业均衡化发展,建立既有利文博事业发展又有利于调动区及社会积极性的市、区分级管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博物馆管理的格局。根据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同意的《广州市博物馆、纪念馆改革总体方案》部署,近年来,市文广新局采取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办法,逐步下放了部分博物馆纪念馆交区管理,只保留部分重点博物馆、纪念馆直接管理使用;对博物馆的管理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对全市博物馆实行行业化的管理,并非是具体直管所有博物馆事务,这一改革方向将持续深化下去。市有关部门正在探索新建的博物馆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今后市新成立的博物馆,或许不再局限于成立有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会逐步探索引入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由荔湾区管理,不仅调动区发展博物馆的积极性,同时为推动区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目前,十三行博物馆是隶属于广州文化公园公益一类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3名,当前在编人员7名。分别于2016年、2017年两次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多名。2018年,我区继续贯彻落实《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加大对博物馆业务及人才培养扶持的力度。

(二)关于增加建筑面积,建设独立场地问题。

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主体大楼,该大楼将整体规划为服务十三行博物馆展览的大楼,其中一层规划为游客服务中心,二至四层为博物馆展览区。

广州文化公园拟将一层(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规划为文创产品展示体验区和游客服务中心,适当配套轻餐饮服务,现处于方案申报阶段,待政府批复后可开展相关工作。

目前已开展四楼临展厅及配套场地设施的改造工作,该改造项目已选定设计单位,正在开展施工设计,预计整个改造工程竣工时间为2019年7月,投入使用时间在2019年底。

二、综合改造,协调发展方面

(一)关于加快十三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市城管委连续多年开展“干净整洁”专项清理行动,按照“属地管理、重点整治、总体控制”及“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内街内巷规范”的原则,持续加大对流动摊贩(俗称“走鬼”)乱摆卖、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各级城管执法队伍建立了市容环境常态化巡查、整治、守点制度,严查严控“六乱”违规行为,通过“网格巡查、清理整治、守点监控”等多种方式,适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勤执法开展专项集中整治,保持高压整治态势不松懈,市容环境秩序持续向好。同时,对违法住改商行为依法妥善进行处理。

荔湾区城管部门高度重视十三行博物馆周边环境提升工作,已要求岭南街和区城市保洁管理所加强对十三行博物馆一带环境卫生清扫和垃圾清运工作,严格落实19小时保洁工作制,每天安排约50名保洁人员巡回清扫路面、人行道,每天安排保洁电动八桶车2辆和中型高压冲洗车1辆,及时清运大件杂物和垃圾桶,定期清洗果皮箱和冲洗沿线人行道、石脚边,确保无堆放垃圾、零星余泥和无蚊蝇孽生地,为十三行博物馆提供干净整洁城区环境。同时,要求北片巡检组加大对十三行博物馆周边环境巡查力度,特别是对货物乱摆卖等脏乱差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拍照上报微信群,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让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建设更干净、更整洁的城区环境,努力打造新型的十三行商圈。

区综合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查督导,安排直属队重点对十三行博物馆周边区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即时交办属地街执法队进行整治查处。同时,要求街执法队落实属地责任,加大日常巡查整治和守点力度,对乱摆卖、乱堆放等市容“六乱”和商铺超占经营等行为坚决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积极贯彻落实“一支队伍联合执法”模式,属地街执法队联合公安、工商、食药监、安监、劳监、文化、计生、出管消防等行政执法资源,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和常态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宜商宜居环境。

属地岭南街积极配合区有关部门推进沿江西路“一江两岸三带”核心试验段公共设施改造工程,已完成十三行周边地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徼改造,稳步推进冼基、沙基社区微改造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进街区环境提升,完成杨巷路、万钟东和淘沙氹沿线“三线”梳理整治和飘雨篷改造。执法机制不断创新。与此同时,继续巩固完善“联合巡逻、联合执法、前台共处、后台分流”的“一支队伍联合执法”模式,执法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社会面治安防控、“五类车”专项整治、“六乱”整治等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二)关于联点成网,组建海丝文化地标群问题。

今年5月15日,市政协刘悦伦主席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围绕“重视对老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十三行博物馆的开发利用”主题,到十三行博物馆进行调研并座谈。刘悦伦在座谈时指出,十三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一段历史,也是广州最辉煌的历史。十三行博物馆作为我市专题性历史博物馆,以大量珍贵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文物,展示了清代十三行的辉煌历史。刘主席希望我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工作主旨,加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以沙面、文化公园内的十三行博物馆、黄埔古港等珠江沿岸的历史文化活化提升为契机,打造广州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刘主席同时指出,十三行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应立足于海上丝路文化背景,把整个文化公园及其周边纳入改造范围,加以整体谋划改造。

为落实刘主席指示,进一步扩大十三行博物馆的影响力,我区将积极争取市的资金支持,尽快推进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对周边环境建筑进行综合整治,使十三行品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和现实环境相配。依托沿江西路珠江岸线、十三行博物馆等景观节点,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继续做好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与脉络,开展文化保护利用的宣传,形成更新活化提升改造,深化片区活化提升的实施和研究,协助加快历史街区整体活化提升的建设。

同时,我区将进一步挖掘锦纶会馆、沙面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提升展览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展现其价值,与十三行博物馆一道发挥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的作用,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深入探讨,共同打造海丝文化品牌和形成文化旅游集聚效应。

三、合作共建、多方发展方面

(一)关于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和社区力量问题。

2017年,十三行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接待各类团体参观653次,讲解超过750场次。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以及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平台和形式开展宣传,在“广州荔湾”网站发布信息84条,“广州荔湾发布”官方微博、微信发布信息共计58条,浏览及转发量超过35万人次;与广州电视台合作拍摄十三行专题纪录片《重塑梦想》和《古城洋行》,探索与展示十三行历史。

十三行博物馆定期举办“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大讲堂”系列讲座,已先后邀请收藏家、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王恒先生、原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东教授、著名粤剧编剧粤剧銮舆堂堂主何车老师、象牙工艺国家级工艺大师张民辉等对十三行历史文化艺术内容开讲。目前已举办系列讲座六期,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热捧,也向广大市民提供富有文化内涵、城区特色的生活、文化、创新平台。

2017年,十三行博物馆联合沙面、邮政大楼等单位申报并成功获得“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成为“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基地现场教学基地”;获得广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被荔湾区关工委授予“荔湾区关爱下一代教育活动基地”牌匾,并联合区教育局、关工委举办十三行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选拔活动。

2018年下半年,十三行博物馆将与广州市委常委党校合作,建立《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学基地》;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共建校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关于善用文化地标、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问题。

2017年,在区的安排部署下,广州文化公园及十三行博物馆先后对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等的文创产品开发进行了调研,并在2017年初邀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对十三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专题报告。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拥有广泛的非遗传承人群资源,十三行博物馆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类馆藏文物资源。在共推文创开发上,双方合作文创产品前景良好,双方将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交流,让馆藏文物在当代运用中活起来。

十三行博物馆地处地铁文化公园站,邻近公交总站和水巴西堤码头,是三大公共交通的交汇点。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文化商旅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与广州地铁合作,从基础服务出发,在地铁文化公园站内导向牌、信息指引和地图都增加了十三行博物馆的信息,方便市民前来参观,也加深了市民对我馆的印象。此外,与广州市客轮公司合作推出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题船。让广大市民游客在饱览珠江两岸三带美景的同时,可以近距离感受十三行历史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与广州市电车公司合作推出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题车,涵盖2条线路,途径市内多条主干道。充分利用水、陆两大交通平台,把博物馆的印象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三)关于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十三行”品牌问题。

2016年至今,十三行博物馆先后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及正佳金控集团、广州市客轮公司、东风西路小学等三十多个同行及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沟通交流,吸引了社会资源关注并推动“十三行”文化的发展。

此外,为深入研究广绣藏品特色及清代传统广绣针法技艺,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了十三行博物馆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绣品工艺厂共同开展《广绣传统针法研究》课题项目,并于2017年完成结题工作。项目已研究出21种的广绣传统针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广绣艺人实操演练,还原针法的步骤。在此研究基础上,于2017年度推出《针艺精绝——广绣传统针法展》,并制作了流动展览版本送到社区和学校,让博物馆的成果走出去,与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亲密接触。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专此回复。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2018年8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