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202240号办理意见的函
陈展生等代表:
您提出的《打造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试验区的建议》(第20202240号)建议收悉。荔湾区政府高度重视,列入2020年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领办市人大代表建议。我区积极组织市、区相关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协作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等会办单位意见,我区草拟了答复意见征求意见稿,与您在8月28日、9月11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了沟通交流,并根据您的反馈意见对答复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当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作出了突出贡献。7月2日全省中医药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希强调“巩固提升市场枢纽地位,云集海内外中药客商到广东‘买好药,卖好药’,要搭建大平台,重点支持广东省广州国际医药港、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搭建线下线上融合新展贸模式,形成引领全国的广东价格、广东指数”。8月4日,广州市中医药大会上,市委书记张硕辅强调“加快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构建粤港澳国际健康合作区、中医药创新硅谷等产业集群”。荔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将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8月13日我区召开全区中医药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以全区大招商大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地”的新要求。
一、推动产业集聚,不断提升平台载体能级
(一)全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地。一是支持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医药产业特色发展。推动广药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打造医、药、养结合的特色化医疗服务产业。做大做强大参林等药品流通龙头骨干企业。提质增效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形成错位发展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二是加快平台载体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医药港建设,构建中医药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展贸模式。加快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建设,打响“钟南山”品牌,结合疫情防控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海龙科创区建设,开展医药健康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打造大湾区青年创业基地。加快设立大湾区白云山中药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采芝林与暨南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应用5G、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支持医院、医药港与省药品交易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依托港澳优势稳步开展中药材国际贸易。
(二)加快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规划建设中医药非遗街区。在长寿西路、宝华路、宝源路一带,以高水平的中医药医疗与中医适宜技术为基础,以凉茶文化、药膳文化等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着重引进名医工作室、国医馆、药膳馆、非遗传承室、文化宣传基地以及养生酒店等,传承中医药特色。配合中医适宜技术,形成独具特色和内涵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医疗、休闲养生保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西关非遗街区。鼓励国内外中医爱好者到体验馆学习中医中药、享受中医药服务,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二是以环球中医药健康大会等为载体,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健康产业交流合作的桥梁,树立“健康广东”的独特名片。积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学术技艺,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传承中医药技法,推动岭南中医妇科、针灸、骨伤、儿科等学术流派繁荣发展。
(三)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一是M地块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M地块位于荔湾区东沙路以东、东洛围大尾角以北地段,其中物流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为25116平方米。市土地开发中心已收储约22000平方米,剩余约3000平方米为海珠区联星联社集体土地,已委托荔湾区土地开发中心开展收储工作,目前正与联星联社对接协商收储补偿事宜,预计2022年完成收储工作。已收储的22000平方米已具备供地条件,鉴于未收储部分主要为边角地,不影响整体规划布局,为促进该区域整体同步开发,市规划资源局将启动控规修正工作,按照已收储面积优化该地块规划。物流用地属于经营性用地,需按规定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供应。二是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前期工作。荔湾区发改局多次邀请广州海关、荔湾海关就申请保税物流中心(B型)对医药港进行现场指导,已就申报流程、条件及相关事项提出了初步意见,荔湾海关等表示将全程配合医药港的申报工作。
(四)推动申报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广东省东西部扶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市协作办将积极协助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共同打造消费扶贫“升级版”。同时将协助广州国际医药港与我市对口帮扶地区药材生产基地等对接。建议在申报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的同时,积极与省内(如南雄、华州、普宁等)重点中药材地市进行对接,做好资源整合,助力具有岭南特色中医药产业扶贫。
二、推动政策创新,助力医药港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一)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在特定区域实施。依托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广佛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等高层级平台,争取国家级省级中医药重大产业和科研项目落户荔湾,推动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区实施。重点研究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在广州国际医药港范围内先行先试。建议做好试点医院遴选以及使用港澳已上市但未获国内批准注册的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人、财、物准备,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同时,积极推动争取试点工作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二)研究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市科技局下一步拟开展研究,将中医药创新研究和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纳入市科研攻关常态化支持。在生物医药重大专项中设立现代中药主攻方向,支持开展中医药技术和服务标准、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等质量标准研究;支持建设符合国际规范和中药特色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及检测体系;支持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研究等。为推动广州国际医药港等大健康产业快速集聚,荔湾区也正在研究制定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涵盖对医疗创新中心成果、新药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平台的支持内容。以召开“首届大湾区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开发中药院内制剂和名老中医经验方,协助院内制剂快速获得上市批文,快速孵化出产业化产品,打通规模生产和推广销售渠道。
(三)营造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积极发动广州市中医药产业企业上市挂牌融资,联合境内主要交易所为广州市中医药产业企业举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宣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发动企业列入拟上市挂牌企业库,推动符合条件的广州市中医药产业企业在境内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不断完善我市风投创投市场政策体系,搭建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平台,支持区级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规范运作,指导广州私募基金协会发展,引导风投创投机构更多地投向中医药产业领域。
经咨询市相关部门,目前暂未设立“广州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试验区”项目,待国家、省及市相关内容出台后,我区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全力支持和配合医药港创建“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试验区”。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重点指导医药港融入全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三、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医药港项目尽快运营
(一)纳入重点项目推动工程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已纳入2020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和区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推荐申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项目清单。荔湾区每月跟进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疫情期间,根据医药港需求,共安排7800个口罩的防疫物资,有力保障项目复工复产。1-7月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正在进行首期健康方舟的装饰装修,完成投资1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73.4%。
(二)建立首席服务官助力企业发展。荔湾区出台了企业首席服务官工作方案,由区领导挂点对接包括广州国际医药港在内的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官与服务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符合企业的扶持政策,主动上门做好宣传解读,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相应扶持。
(三)支持和配合医药港全球招商。我区职能部门与医药港招商团队开展联合招商活动,定期开展招商项目交流会,推介医药港,协助其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今年已赴上海开展联合招商活动。目前医药港在谈重点项目10个,区政府职能部门协助其对接了中大附属一院、上海电气-康达集团华南区总部等项目。下一步,市商务局将利用商务领域各级政策,支持医药港及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的培育、规划与引导,促进广州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优化广州服务贸易结构,打造广州中医药服务品牌。
感谢您对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和我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