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荔湾区基层委员会:
贵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掀起岭南文化新潮,驱动消费新需求,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们提出的提案建议,这份提案很有见地非常及时,高度契合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整体思路,同当下大势所趋的文旅融合方向十分一致,具有很强的借鉴实践意义。
一、充分发掘岭南文化潜质,坚持保护传承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成功创建广州西关永庆坊国家4A级旅游景区,着力推进老城新生文商旅融合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升级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利用,推动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并在此设置全市首个非遗街区,运用“4A景区+非遗街区”双驱动双促进,带动文旅资源集聚融合,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区示范品牌,推动老城市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向广大文化和旅游爱好者充分展示荔湾独有风情,擦亮荔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名片,以文化魅力带动旅游产业活力,取得较好成效。
统筹搭建4A景区平台,带动文旅资源集聚融合。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位处西关腹地,景区所在为5处相连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即:逢源大街—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面积约76公顷,目前核心区域主要包括三大标志景区: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面积共48公顷。对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要求,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优化景区管理等工作,丰富景区内涵,大力提升片区影响力。吸引文创店、民宿、音乐创作、独立书店、玉雕银器、特色咖啡馆等优质文旅业态进驻,助力培养文化创意集聚地。目前永庆坊一期二期已集聚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文创商务办公、“三雕一彩一绣”展览体验、粤剧粤曲艺术沙龙、旅游演艺、时尚餐饮、旅游文创工艺等文化创意产业共27家,月均客流约15万人次,成为广州“老城市新活力”重要打卡地。荔湾湖区域物业活化率达100%,泮塘五约物业活化利用率超过60%,景区形成文商旅创居有机融合、复合共生的良好态势,大力激发特色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积极运用非遗街区抓手,丰富岭南传统文化内涵。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设置全市首个非遗街区,推动“看不见”的非遗与“看得见”的广州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相互结合,引导老建筑、商铺、故事等“存量资源”,契合文旅融合、经济发展、游客口味等“新需求”。街区汇聚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成为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成为游人品味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体验岭南文化艺术魅力的“新窗口”。积极发挥粤剧粤曲(荔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带动作用,给予3年共900万元补助扶持,促进非遗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塑造,推动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服务拓展。
邀请华南理工大学郭谦教授对荔枝湾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专业设计,推进荔湾湖、荔枝湾涌沿线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组织实施梁家祠、陈廉伯公馆、小红楼、泮塘别院、海山仙馆等历史建筑改造及立面修缮工程。推动景区公厕革命、应急避护场所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成五秀桥、凌洲岛改造工程研究及荔湾湖公园西南侧配套停车场建设研究工作。推进泮塘七园五馆项目,共投入6000万元修缮建设泮塘五约各项基础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结合立面整饬和街巷景观设计,整体提升村落风貌,是展现荔枝湾景区历史厚重感的点睛之举。通过对材料与结构的选择性保存与再现,突出三官庙、五约亭等历史建筑节点的历史价值和空间品质,打造最具历史底蕴岭南古村生活聚落。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齐头并进推陈出新,积极推动活化利用,不断促进老字号等转型升级发展
积极串联老字号等传统文化符号,构建高品质旅游展示路线,形成最生动的广府生活图景,最广州的旅居体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是我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本线路以广式生活为线索、以非遗体验为特色,充分展现着“千年商都”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游客可以深度体验老广生活,从到广州酒家、陶陶居“叹”广式早茶,到粤剧艺术博物馆“睇”粤剧演出,游恩宁路永庆坊非遗街区老字号,再品文化公园十三行商贸风貌,将粤剧粤曲、粤菜文化、西关美食、非遗文化老城讲古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从中感悟千年商贸所带来的中西融汇的文化特色。
认真做好文物建筑和名人遗迹活化利用,注重岭南建筑特色保留,挖掘提升文物蕴藏内涵。以“绣花功夫”精心修缮升级李小龙祖居,通过砖木结构保持与3D全息投影科技元素融入相互结合,成为荔湾“打卡”新热点,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典型案例”。指导泮溪酒家升级改造、华林寺罗汉堂排危修缮、八和会馆和陶陶居重新装修利用,引入香云纱产学研项目,以锦纶会馆为载体建设“广州丝织行业展览馆及‘非遗’香云纱文化推广交流中心”。完成恩宁路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深化提升《恩宁路粤韵文化区文化导则》,牵头开展沙面—西堤优化提升建设研究。
成功创建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完成《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深化“活文化”整体保护。举办穗港澳粤剧日、粤剧嘉年华、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粤曲比赛等活动,形成“粤韵悠扬”系列3+3+1宣传品牌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交流繁荣发展,助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绽放华彩。参与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 “老城市新活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文艺展演系列活动、“广州欢迎您”系列活动、“在一起”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等,擦亮惠民文化旅游品牌。
三、将岭南文化传承与群众夜间文化休闲需求相结合,认真落实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形成多元、特色化“夜间经济”
精心打造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围绕“千年商都”“岭南文化”等特色资源,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和来穗游客“夜生活”重要打卡地,积极推动博物馆延时开放。为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公众对夜间文娱活动的需求,在确保藏品安全和运行稳定的前提下,粤剧艺术博物馆试行节日期间夜间开放,开放时间延长至21:00。为丰富夜间文化服务内容,博物馆利用园林和剧场适时举办情景剧《穿粤·西关》公益演出,供进馆观众免费欣赏。继而总结夜间开放经验,根据观众流量情况,逢周五、周六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九点,并在园区设置广东音乐表演,让观众游园观展,听曲赏乐,感受博物馆奇妙夜。此外,还在部分夜间时间开放剧场,举办了“曲韵新唱——曲艺专场”、穗港澳粤剧日活动、海内外华人粤剧粤曲大赛、粤韵悠扬进大湾——穗澳两地粤剧粤曲交流晚会等免费公益演出活动,丰富了公众的夜间文化娱乐生活。后续还将推动更多的博物馆延时开放和夜间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积极发挥博物馆城市“金字”文化名片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从空间拓展转向时间延展,促进荔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印发《永庆坊二期片区产业发展指引》,按照将永庆坊、恩宁路片区打造为“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工作目标,推动老字号、非遗等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以文化特色产业为引领,进一步聚集人气,增强经济活力,加快构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举办夜间消费活动。牵头组织广州市夜间消费节“YOUNG 城 YEAH 市 点靓生活”荔湾分会场,印发了《2020年广州夜间消费节荔湾分会场活动工作方案》,引导文化街区加大促销力度,打造夜间消费聚集区,不断增强文化街区消费活力。
充分利用荔枝湾核心活化提升带历史文化资源,对荔枝湾景区实施连片整体活化提升,打造夜经济新标杆。引入荔湾大戏台全息投影秀,蒋光鼐广场露天电影,呐喊喷泉声光秀,增添市民夜间活动乐趣;以水幕灯光秀为亮点塑造特色滨水景观、桥栈照明、亲水边界等西关风情城市夜景实现荔湾水幕灯光秀常态化演出(逢周三、六晚8时各展演一场),成为区域夜间活动爆点。随着广州美食园的进一步整治升级及泮塘五约及荔枝湾游船等众多文化旅游项目的推进运营,注入时下潮流轻餐饮元素,荟萃西关美食老字号、岭南传统饮食小吃、国内外时尚轻餐饮等餐饮店铺,打造岭南特色“宵夜文化”,促进夜间消费升级,激发城区夜间新活力,区域夜间文化旅游休闲消费项目不断丰富集中。
广州文化公园加强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力度,定期举办互动型的文化传承课堂,让岭南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接地气,让民众真正体验到文化传承的趣味和意义。持续提升十三行博物馆办馆水平和影响力,实行“走出去”策略,物色园外有条件展出藏品的展馆,把博物馆藏品送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十三行文化;推动以水产馆为代表的特色岭南建筑原貌修复工作,丰富场馆功能。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擦亮,继续依托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展演活动,做到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打造湾区中医药产业高地
荔湾是全省首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区有省市三级中医院3间,区级中医院2间,设有中医科的综合医院11家,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中医综合服务区;另有十三行国医馆、精诚西关国医馆、荔港国医馆、固生堂中医、沙面国医馆等及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民办中医诊所20余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荔湾区辖内共有中医床位1984张,平均每万人口19.6张,中医执业医师1070人,中医全科医生达到每万人口1.25人,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初步形成“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的中医药发展格局。 “一岛”即大坦沙岛,构建医、疗、研、养、游全产业链的高端健康生态岛;“一港”即广州国际医药港,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智慧健康城;“一带”即珠江南岸沿江产业带,为建设医药健康试验区的有力支撑;多组团包括现代中医药组团、“互联网+”医疗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医疗器械组团以及医药健康创业组团。 目前大坦沙岛、医药港已纳入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携手港澳打造中国医谷,荔湾南片纳入“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与佛山共建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以省中医院、市中医院、广中医三院等大型中医医院为龙头,荔湾区中医医院、荔湾区骨伤科医院等为中坚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网底,国医馆等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建设,以宝源路片区改造为契机,加快推动区中医医院长寿院区扩建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重点专科,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发挥名中医效应,让名中医工作室成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的平台。结合当代人的就医需求,继续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推广互联网中医院建设,探索打造中医医养结合示范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诊疗、康复、防疫等各个环节的特色优势。
依托产业载体,加强医、教、研、产的深度合作,支持中医药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广州国际医药港展贸平台,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建设广东省中药材交易中心,构建线下线上融合的新展贸模式,形成引领全国的广东价格、广东指数,巩固提升市场枢纽地位,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五、科学高质规划发展,积极推出政策支持,推进传统业态升级,创新发展岭南文化
制定贯彻落实《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意见,发挥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三大平台示范作用,集中财力全力支持和配合区内岭南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包括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多项文化旅游场馆的建设与修缮,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地标,集聚增强优秀岭南文化承载力和辐射力。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正式落户白鹅潭,与沙面岛、和广州西关历史街区隔江相望。项目地块总面积约7公顷,总投资25.9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展览、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中心。现已经开始施工,主体结构预计明年建成,2023年或将开门迎客。广州西关永庆坊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式挂牌,恩宁路等5个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优势互补,集聚文化创意企业27家,荔湾湖区域物业活化率达100%,形成文商旅创居复合共生良好态势。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试点建设基础形成,8条特色路线和70余个点位有机“串珠成链”。
制定《荔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办法》,突出引导扶持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新兴文化业态集聚发展,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有荔湾特点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率先试点推进落实省民宿管理办法,制定区民宿登记管理工作指引,成立广州市民宿协会荔湾分会,推荐代表性民宿开展等级评定,提升“西关人家”地域特色民宿品牌。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印发文旅体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引,引导3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请补助共计47.2万,发动11家企业申报市文旅惠民消费券活动,落实企业租金减免政策达101万元。
聚龙村开展片区连片改造,进一步提升沿江创意产业园区能级,成功获评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推动荔湾传统商贸业升级,开展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三年行动,实现腾挪升级和业态更新,如南方大厦将打造包含精品酒店的创新融合型高端时尚商业体,再次成为广州西部的新商业地标。发挥“文化+科技”力量,引导多家专业市场与YY、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对接,探索网上批发和触网合作。珠江钢琴创梦园音乐影视产业孵化创新港有力推进,已与2家企业成功签约近1.9亿万元的项目。广州畅想控股总部项目等成功签约落户,宏信922创意园等升级“互联网+”创意设计园区为文旅产业强势赋能。
传统文化的熏陶已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岭南文化作为本土文化更显得尤为重要。积极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合作,共同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措施,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协调,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丰富馆校“五个一”的合作模式的构建,深入开展常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送展到校、送培到校。加强剪纸、广彩、广绣基地特色创建,把传统文化作品和学校文化特色结合,共同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组织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一次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培养一批岭南文化小志愿者、小宣讲员。积极开发开设岭南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先后共建54个广彩、广绣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和28个剪纸传统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开展“奋进荔湾 开启新篇”系列主题活动,举办了以“我的幸福生活”为主体的广彩、广绣学生优秀作品展览,以“在少年儿童中传承粤剧文化”为目标,切实推进粤剧进课堂,打响岭南文化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相关单位,继续聚焦岭南文化三大中心建设,构建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加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更加契合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深化创意产业布局,驱动消费新需求,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全方位提振拉动文化旅游休闲美食购物等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