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12322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 2021-06-11 来源: 本网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叶雪文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保护永庆坊粤剧名伶故居的建议》(第20212322号)已收悉。我区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统战部、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5月17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粤剧在西关的沿革情况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也是粤剧文化发展的重要发源地。早于清代时期,西关一带已有粤剧艺人活动,成为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清代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粤剧被禁。佛山琼花会馆的施公正、马东林等人秘密在广州黄沙同德大街设立办事处,暗中组织粤剧艺人以“京班”名义演出,并极力研究“京腔”,以避当局耳目。同治六年(1867年),在黄沙承祥坊置地兴建专门粤剧演出营业机构——吉庆公所,至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由接戏员组成的慎和堂当即倡议建立粤剧界同业公会——八和会馆。经过数年的筹备,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黄沙海傍街(今广州铁路南站工人宿舍一带)建成。

八和会馆建成后,全省粤剧艺人纷纷而来,发挥了管理、中枢和团结的作用。随后,也带动了香港、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成立八和会馆或分馆,在粤剧最盛时期,会馆属下戏班多达百个,艺人逾万。其巨大影响为广州其他区域所不及。八和会馆实际上成了近代全省乃至海外粤剧行业的首脑指挥机构和艺人集中地,威信日崇,地位日高。

八和会馆的成立,带动了整个粤剧业的中兴,而与粤剧相关的行业也兴旺起来。随着省港大班的兴起,有产阶级经营的“宝昌”“宏顺”“怡记”“太安”四大公司也在八和会馆周边接戏卖戏,使恩宁路成为一条有如众星拱月般的“粤剧之街”。

粤剧史上的中兴繁盛局面出现在西关,首先表现在粤剧艺术风格的成熟,八和会馆的成立,本地班再度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同业组织,出现了“村市演唱,万目共瞻”的盛况。粤剧戏班的营业在光绪末年以前由吉庆公所负责统管,光绪末年,由于戏班繁多,营业兴旺,一些大班主或资本家自成公司,直接和顾客接洽业务,这些公司,一般都拥有几个著名戏班,其中设在西关地区的戏班公司有宝昌公司、宏顺公司、怡顺公司、太安公司、兴和公司、汉昌公司、同善堂等。戏班公司的出现使粤剧业进一步步向成熟、正规。

粤剧活动在西关的兴盛,使西关成为粤剧名伶的聚集地,最具才艺的名伶西关最多,广州西关遂成“粤剧之乡”,汇聚了广东粤剧界的不少精英,精英们均喜于西关居住,名伶居所应运而生。

二、西关名伶旧居保护利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粤剧名伶在西关的旧居近20处,其中包括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千里驹、靓少佳、郎筠玉旧居,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李小龙祖居(即李海泉旧居)、张活游旧居(十六甫西二巷23号)、黄霑旧居等,还有历史建筑少昆仑、蟾宫女旧居,风貌建筑刘美卿旧居、张活游旧居(永庆一巷10号),林超群、林小群旧居、何碧溪旧居已列为传统风貌线索,并计划于2021年开展认定挂牌,还有小飞红、卢启光、梁家森、芳艳芬、罗品超、郑绮文、谭玉真、冯狄强、任剑辉、白雪仙等名伶旧居计划结合传统建筑认定工作予以进一步研究论证。

以上这些名人旧居,均座落在恩宁路及周边路段,其中位于恩宁路的占比较大。近年来,恩宁路及永庆坊一带陆续开展微改造,并开展活化利用,2016年,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李小龙祖居(即李海泉旧居)率先启动整体修缮,并打造为李小龙生平展览馆,2020年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为粤剧名伶旧居的保护利用起带动作用。

刘美卿旧居、张活游(永庆一巷)旧居、卢启光旧居、梁家森旧居等已被列入永庆坊一期改造项目,小飞红旧居纳入了二期项目,这两期项目,已由实施单位广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完成修缮,并计划引入文创、非遗类业态,更好地进行利用。林超群、林小群旧居、何碧溪旧居和张活游旧居因未办理征收补偿,尚未纳入永庆坊改造范围,待下一步征收完成后,再开展相关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

靓少佳、郎筠玉旧居业权单位现为高州市人民政府,划拨给工业品家电集团公司使用,该司曾与现租户徐俏彦签订租赁协议,由徐俏彦对该址进行修缮并利用。2019年7月,徐俏彦邀请设计单位,对该址进行修缮设计,同年8月,我区文广旅体局审批同意设计方案,徐俏彦物色施工单位过程中遇疫情影响,现施工未作施行。徐计划在施工完成后,将该址作公司办公场地使用。

对于粤剧行业母馆的八和会馆,在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并通过协同八和会馆开展各类筹款义演、义卖,八和会馆修缮、装修工程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工,并于2020年4月全面竣工,总投入费用204万元。现该馆已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传承粤剧文化艺术和交流平台和对外宣传窗口,也作会员粤剧曲艺交流学习和培训基地,更好地发挥粤剧行业母馆的带动作用。

其余名伶旧居,因涉及私人业权问题,多为民居,未作对外开放利用。下一步,将根据《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广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由房屋权属人向相关部门提出改造申请,并进一步开展相关保护利用工作。

三、粤剧名伶旧居保护相关规划和计划

鉴于粤剧粤曲名伶旧居陆续在恩宁路、永庆坊片区微改造项目中不断被发现及知悉,为进一步补齐粤剧、粤曲名伶旧居前期保护利用工作的短板,荔湾区经过多方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粤剧、粤曲名伶旧居的保护利用保驾护航。

2020年底,我区启动《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编写工作,明确了粤剧名伶旧居、遗址遗迹等的修复、标识要求,明确将粤剧粤曲表演与博物馆、名人旧居、自然景观相结合,规划成西关特色的粤剧粤曲等非遗体验旅游线路。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同时做好琼花会馆、吉庆公所、八和会馆、名伶故居、古戏台等重要的粤剧粤曲场馆遗址、遗迹的修复重建和活化利用工作。对以粤剧粤曲名人故居、八和会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粤剧粤曲文化场所实施重点保护。实施方案的重点工程项目中,还强调修复、标识一批重要的粤剧粤曲名人故居、遗址遗迹或演出场所,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

该方案已按程序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审批后报省文化旅游厅备案。我区将在省文旅厅对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相关规划正式备案发布后,积极按《规划》要求筹建粤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好粤剧名伶故居的保护、宣传和活化利用工作,落实粤剧、粤曲名伶旧居的标志和挂牌,并在做好标识的同时,逐步完善建筑与名伶关系的说明牌匾安装工作。

荔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门户,也是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和展示区,通过保护永庆坊粤剧名伶故居,将令荔湾丰富的岭南特色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充分展现。根据《荔湾区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工作方案》,我区将打造一条粤剧艺术游径,路线自粤剧艺术博物馆至永庆坊,再经銮舆堂进入李小龙祖居,转向八和会馆,后再至逢源街文化站、文化公园。通过这种主题游径打造,充分展示地区深厚多样的历史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粤剧、曲艺文化、民俗文化等,使游客通过古今中外文明在本地留下的各种历史文化印记了解粤剧粤曲、了解西关。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粤剧文化,向世界讲好粤剧故事,粤剧艺术博物馆在结合自身职能、不断加强藏品征集和保护研究、丰富展陈内容、推广公众教育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加强粤剧名伶相关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下一步将结合你们提出的建议内容,加大粤剧名伶相关藏品的征集力度,加强对粤剧历史、名伶事迹的研究,依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内展览内容,讲好名伶故事,传播艺术和精神价值,并配合恩宁路片区名伶旧居保护规划,做好相关史料物证的收集、研究,让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粤剧、粤曲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传播地,更好地发挥粤剧艺术博物馆的专业功能作用。

四、粤剧、粤曲项目经费投入及海外宣传情况

为进一步在西关这个粤剧粤曲的发源地传承、发展粤剧、粤曲事业,近年来,除在财政上大量投入资金完成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外,还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粤剧进校园、岭南私伙局等粤剧、粤曲文化艺术活动,并计划按粤剧、粤曲的统一规划和工作部署积极统筹财力,努力配合做好永庆坊粤剧名伶旧居保护的各项工作。

为加强荔湾文化旅游粤剧文化宣传,侨务部门正积极申报西关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并以“拓展海外联谊”职能,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联谊交流活动,热情邀请海外侨团、港澳社团、兄弟侨联及友好人士走进荔湾、陪同参观考察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粤剧艺术博物馆等网红打卡地,利用“西关侨友群”等交流平台,主动转发区内文化旅游和粤剧名伶等资源情况,讲好荔湾故事,让海内外侨胞、侨眷切实感受西关传统文化魅力,倾听粤剧名伶故事和唱腔,感受“老城市新活力”的传承和发展。

粤剧粤曲文化是广府文化和西关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为这棵南国红豆之花的璀璨绽放精心浇灌,根据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将现存不多的粤剧、粤曲名伶旧居串珠成线,让粤剧、粤曲文化通过名伶旧居保护利用、通过粤剧粤曲沿革故事,让西关成为粤剧粤曲发展壮大的温床,让这棵南国红豆之花浸润荔湾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感谢您对我市粤剧、粤曲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