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荔湾聚焦 > 健康荔湾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 2022-09-29 来源: 区卫健局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图:荔湾区疾控中心仪器检测室)

(图: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挂牌)

(图:荔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强我区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全面提升我区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努力建设与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责任担当相匹配、全国领先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完善上下衔接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完善区街两级预防体系建设。一是做优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已完成我区“多病共防”公共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了《“多病共防”公共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进方案》,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配置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系统、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及进口检测仪器,扩大了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范围,提升了应急检测能力,完善了应急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完善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按照区委编办《关于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通知》要求,2021年3月24日,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加挂“广州市荔湾区XX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明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区疾控中心对街道疾控中心开展业务指导。

  (二)加强重大疫病救治体系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各发热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哨点”作用,全面加强发热患者检测排查,按照《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哨点监测工作专班关于进一步提升哨点机构监测灵敏性的通知》,要求区内医疗机构发热诊室对就诊患者(含复诊)100%进行核酸单采单检,及时发现可疑情况。二是完善疫情防控医疗服务保障先后制定《荔湾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工作方案(第2版)》《荔湾区封控管控区域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荔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医疗服务保障工作预案(试行)》《荔湾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期间孕产妇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医疗救治组架构、工作职责等,保障我区出现本土病例时封控管控区域居民的医疗服务工作。成立中医药防治专班,完善中医药协作指挥机制。三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组建区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和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并24小时待命;落实病例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及密切接触者转运、医学观察、咽拭子采样检测等工作,及时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四是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完善中医药防疫工作机制,成立荔湾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中医药防治专班,制定印发《荔湾区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疫病防治工作方案》,按要求对区内各集中隔离场所隔离人员开展中医药预防干预。

  二、完善科学高效的公共卫生机制

  (一)构建完善公共卫生委员会体系。一是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成立广州市荔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的通知》《关于成立广州市荔湾区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的通知》按照市、区文件精神,已建立区-22条街道-194个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制定印发我区《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方案》及相关“1+1+6”配套文件,完善上下贯通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协同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分层分级的传染病救治体系、相互促进的医防融合体系;细化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一盘棋”联动。三是成立区、街两级专家组,以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为基础,依托辖区内省、市属医院优质资源,成立区、街两级专家库,配齐配强专家队伍,为辖区内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推进“五好”街道创新试点,结合我区实际情况,遴选金花、花地2条街道参加市“五好”街道创新试点活动,期间通过督导调研、参观学习、宣传等形式推进区“五好”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试点创建,为下一步全区各街道创建积累宝贵经验。2022年8月完成金花、花地“五好”街道创新试点市级评估验收,验收结果待市级通报。

  (二)完善重大疫病应急处置机制。一是优化多部门参与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结合我区实际,成立区流调溯源工作专班,建立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我区发生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时流调溯源相关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区流调溯源工作人员保障和管理的通知》(荔组通〔2022〕48号),做好应急状态下流调溯源工作人员储备工作,其中,区委组织部从区属单位选派200人、区教育系统选派100人,合计300人作为流调溯源储备工作人员,同时各选派单位结合实际安排若干名后备人员。流调溯源队伍实行三个工作组模式,包括现场流调组、信息综合组、街道现场辅助配合组,应急状态下,流调人员队伍总数可达760人。应急状态下区委组织部安排专人到指挥中心现场落实人员及管理,并提前做好粤政易账号开通、常规培训等准备工作,形成各单位支援流调工作人员库。二是完善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疫情输入风险,持续跟踪监测国外疫情信息和发展态势。每周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风险评估,为流调溯源方向做出研判指引。三是完善卫生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和防控协同,建立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政务数据局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三)加强常态化准备工作。一是落实流调溯源指挥中心(芳村体育馆)的日常维护建设,追加经费修缮场地和配置办公基本配套设施。二是建立启动三级处置流调作业中心机制。按照常态化、预警化、紧急化三级处置需要,分别在芳村体育中心、区文化馆、胜利宾馆建立启动三级处置流调作业中心机制。模式是:常态化—启用芳村体育中心,预警化—启用区文化馆+芳村体育中心,紧急化—启用广东胜利宾馆+芳村体育中心。能够按照疫情的发展情况,灵活启用场地和调派流调人员。三是落实流调溯源队伍人员名单固化。强调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的响应时间和名单到位率,加大支援人员日常培训的频次和效果评估,开展针对性应急演练;加强现场流调组人员的培训,储备骨干后备力量,形成处置梯队。加强流调人员培训,修订每周流调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四是强化流调溯源全链条衔接,制定现场流调人员工作指引,强调现场出动联合街道、公安等部门一起进行现场处置工作,压实就地管控、面对面流调、抗原检测、场所管控措施等现场流调处置责任。五是日常应急物资按要求提前做好采购管理和值班管理,提前准备应急出动的快速物资包,随时补充。对名单固化的流调队员每人配置性能良好、便于流转开展工作的手提电脑,快速落实场地、网络、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一)推进区属医院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升区属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区儿童医院新建工程、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和荔湾中心医院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区儿童医院新建工程。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已完成封顶,完成洁净、物流、医气专项承建单位招标工作。荔湾中心医院升级改造工程手术室改建与配套工程已开工,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建设的手术室改建与配套工程已经完成招标并实施;新机房建设与配套工程、智慧医疗(智慧服务) 工程8月中开标,并落实了将近1000万的设备采购并按年度计划推进。区儿童医院新建工程已完成封顶,完成墙体砌筑,外墙脚手架及吊塔完成拆除。

  (二)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华林、彩虹、茶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址的整体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于7月初迁新址(面积超3000平方米);金花、站前、龙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址装修改造工程计划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桥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正在装修改造,预计2023年初可投入使用;白鹤洞街道有规划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建配套,待接收后我局将进一步优化白鹤洞街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三)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力量。一是加强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区委编委增加区疾控中心编制70名、街道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181名,用于公开招聘,并于2022年开启招聘程序,现已完成面试。二是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力量。根据《关于下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预支额度的通知》(荔编字〔2021〕38号)和《关于增加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事业编制的通知》(荔编字〔2022〕1号)文件精神,202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由889个增加至970个,目前正在按照区委编办批复的96个空编使用计划开展公开招聘报名工作。二是招聘临时医护人员。为解决2021年公开招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位前人手紧缺的问题,经区政府同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时招聘医护人员102人,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和疫苗接种、预检分诊、哨点监测、疫情排查等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和推进在岗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外出进修等,提高自身素质。持续推进区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继续推进“名中医”传承和培养计划;选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参加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广州市基层医生全科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训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