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应急管理局:基层防灾减灾“硬件+软件”双达标全力守护群众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 2025-03-21 来源: 区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近年来,荔湾区应急管理局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至上”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示要求,坚持“硬件+软件”协同发力,以“一街道一仓库”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与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升级,全面提升我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双重防线”。

  一、标准化推进“硬件”建设,夯实应急物资保障基础。一是有序推进街道应急物资仓库建设。各街道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将应急物资仓库建设与不断提升的防灾减灾救灾标准紧密结合,全力落实“一街道一仓库”目标。严格依照标准规范建设仓库,确保管理制度上墙、物资上架,并安排专人管理,保障物资与台账在数量和种类上一一对应,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二是结合辖区特点科学储备物资。街道仓库重点储备应对台风、内涝、洪水和小型火灾等常见突发事件所需的防汛、防风、防火类物资及设备。仓库地理位置布局合理、分布均衡,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辖区内各类突发事件。三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资场所。充分挖掘民政部门庇护站等场所的潜力,华林、站前街道将民政庇护站作为救助物资存放点,平时用于救助流浪者和特殊困难人群,灾害发生时则用于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岭南街道合理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存放物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援助。

  二、精细化强化“软件”管理,织密防灾减灾责任链条。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压实责任主体。街道和社区深入挖掘基层防灾减灾潜力,持续健全防灾减灾组织领导体系。明确防灾减灾总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构建起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的工作格局,确保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二是贴合实际定预案,守护居民安全。各社区紧密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特点以及潜在的灾害风险,精心编制应急预案。经过严格检查评估,大部分社区预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在灾害来临时迅速响应,有效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社区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三是精细管理“十个有”,物资保障到位。针对此前配发给各社区的“十个有”物资,如手电筒、铜锣、喊话器等,居委会建立了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通过细致的日常管理,确保物资在紧急状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其中,南源街道西焦社区、花地街道新隆沙社区、站前街道陈岗社区表现突出,均实现了“十个有”物资专柜存放,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三、系统化谋划下步举措,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推进仓库标准化建设。通过实物储备与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方式,高标准建设生活救助物资仓库,确保街道、社区生活救助类物资储备充足;规范物资出入库流程,建立台账,落实定期检查机制,强化防潮防火措施,保障物资安全可追溯;优化存储操作,应急物资(含三防物资)与生活救助物资应分区域存储,严格执行物资上架制度,分层码放,物资货架对应位置严格贴标分类,保持通道畅通,提升应急调运效率。二是健全前置储备新机制。规范物资前置流程,保证救助物资仅用于受灾人员救助,不得擅自挪用;细化储存管理要求,做到“三个基本”,即基本分类(救灾物资专区存放)、基本防护(配备防火防潮设施)、基本台账(每月更新物资清单);强化动态监管机制,定期开展物资自检,保证物资不受潮、不生锈、不破损,随时可投入使用。三是强化灾害信息员责任。防灾减灾负责人及灾害信息员要全面掌握本级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包括预案启动条件、响应流程、职责分工、信息报送规范等,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据”;街道、社区需熟练掌握应急值班值守系统的各项功能,定期检查“一键通”登录状态,确保全员在线,可随时通过“一键通”相互沟通,确保紧急时刻可迅速取得联系。

  荔湾区将持续深化“硬件+软件”双达标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织密基层防灾减灾网,切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