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前移审批关口。在建设单位确定工程项目意向后,提前介入,通过现场踏勘等方式掌握项目基本情况并提供环评前期服务,科学指导建设单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强化公众参与。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进行环评审批全过程公示,所有行政许可实施和结果情况均在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开,环评公示期间安排专人记录群众反馈的意见,对合理的意见积极采纳。三是组织专家评审。召开专家评审会,结合“邻避效应”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做好技术评估,妥善处理好项目环评的技术编制问题。四是落实公众听证。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对要求进行听证的项目,组织召开听证会,通过听证方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进行分析汇总。会后,严格按照环评技术导则和规范对相关环评资料进行审查,依法依规依程序保障周边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五是加强沟通协调。对“邻避”问题突出的项目,制定专项化解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组,确保严格监测、严格执法、解释到位。联合相关职能单位召开居民座谈,对选址、环境影响、审批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六是持续跟踪落实。依法依规作出环评批复的同时,严格要求建设项目认真落实好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环境防护距离、污染物防治措施及环境监测计划等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加强环境管理,将项目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近年来,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工程(广州段)、西朗污水厂二期工程、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都严格根据要求落实好环评审批,未发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反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