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街:“年‘华’无忧 享‘福’有道”——华福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品牌建设侧记(组图)
(图:社区惠民活动)
(图:社区适老化改造)
(图:社区公共区域建设)
(图:举办社区文化宣传活动)
龙津街道华福社区地处街道北边,是城市建设新旧交融区域。辖内60岁以上老年人占44%,社区老龄化程度突出,存在居民活动场所相对缺乏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加强与辖内街道颐康服务中心、广州市岭海老人大学等合作共建,实现场地和活动资源共享。为破解老城区养老难题,该社区以“五社联动”机制为抓手,围绕“人文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三维度,系统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深化和打造“年‘华’无忧 享‘福’有道”为民志愿服务品牌。
一、构筑“人文友好”协作平台
发挥社区工作平台,联动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社区慈善力量等搭建老友议事会,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推动老年人有序参与社区事务。一是“老友议事”助力社区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党委龙头作用,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及社会组织等,建立“需求收集-议题协商-落地监督”社区治理事项全流程议事机制。今年以来,结合每月“书记面对面”议事会,成功解决辖区野生植物侵扰公共空间、污水管道堵塞等问题5项,惠及辖区居民200余户;召开居民议事会议6次,解决社区环境、安全、服务等问题10余项。二是“银龄互助”助力为老服务。建立“1+N”结对帮扶模式(1名党员志愿者对接N名独居老人),发动和培育助老志愿者成员10名。2024年至今,组织助老志愿者参与开展登革热防控、反诈宣传、社区巡逻和各类宣传80余次;推出志愿者工作激励机制,每年为社区志愿者举办表彰大会,宣传先进,激励队伍,提升工作合力,夯实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三是“惠民共融”助力文明建设。2024来以来,发挥共建单位教育、场地和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惠民活动15场,如在岭海老人大学举办春节、国庆文艺演出,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在街道颐康中心举办端午、中秋,以及冬季送温暖等主题游园活动,建设人文社区;同时根据街道整体安排,接连举办反诈宣传进社区、新春送“福”、老年人棋牌竞赛比赛、健康知识讲座等宣传活动,全面丰富和提升社区老年人精神和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构筑“空间友好”适老场景
广泛收集居民诉求,积极跟进社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家庭-院落-街区”多层面适老场景建设。一是“电气改造”筑牢安全。今年以来,联合社工站,对接专业志愿队伍,重点对13户独居老人实施家庭老旧用电线路安全排查,发现电线外露、未入槽2户,列入消防改造项目,通过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其安全用电意识,保障其居家安全。二是“适老改造”提升生活。在老年人经常聚集的大厦夹层空间和小区广场等,整合社区资源,合力打造“乐龄空间”,为高龄、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休憩交流场所,推动睦邻友好,同时实现适老空间常态化开放。2024 年以来,链接社工机构、“大党委”成员单位、龙津急先锋志愿者队伍等资源,为居民维修老化电路、坏损设施6户,开展大楼设施微项目认领行动1次,更换中山七路周园48号破损天井照明灯,回应群众诉求。三是“环境改造”建设家园。发挥社区大党委核心作用,以社区公卫委为主导,今年以来,积极联合辖区机团单位开展社区植树活动2场、清理社区卫生死角12场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40余次。同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对辖区市政设施管养与应急抢险排危等及时上报处理20余宗,夯实社区治理根基。
三、构筑“服务友好”为民社区
全面开展为民服务, 积极整合资源,协同社会慈善团体等,为不同需求老人(高龄老人、活力老人等)实施个性化服务。一是“老人学堂”助添活力。联合广州市岭海老人大学共建“老人益站”为老服务阵地,通过开设“老人学堂”,举办书画、器乐等课程,同时开展非遗手工“漆扇”体验、铜艺传承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满足和提升他们精神需求。2024年至今,开展老年人文艺汇演2场、健康讲座等活动3场,参与者超100人次。二是“天天聚餐”增强服务。聚焦老人配餐问题,通过推进与街道颐康中心合作共建,打造社区“饭堂”服务,解决老人用餐问题。今年以来,按照安全、卫生、营养、低价原则,提供现场就餐、上门送餐、陪伴共餐“三餐服务”,提供适老化餐具及营养套餐,日均供餐80份,覆盖老人60余户,有效解决空巢、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痛点。三是“探访关爱”加添幸福。依托社区“百医护老党旗红”项目,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团队、社工等联合发起“探访关爱”行动,重点面向辖区高龄、空巢独居、残疾等老人特殊群体,积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定期开展上门探访和巡诊。同时为10名80岁以上独居老人派发就医明白卡,2024年下半年共发动88名长者参加免费体检,推动保健服务落社区、进家庭,助力健康社区建设。
近年来,龙津街道华福社区以老年友好型社区品牌建设为重要抓手,凝聚“五社联动”合力,共建适老空间场景,推动为老服务和老年人充分参与双实施,做到:一是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显著提升,参与率实现由少到多的显著变化,老友议事会提出建议18条,绝大部分得以解决和积极跟进当中;二是实现工作举措可持续发展,成功培育助老志愿者团队(共10人),形成“社区搭台-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良性循环和工作闭环,助力社区服务品牌建设;三是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有效构建“15分钟养老生活圈”,实现助餐、助医、助洁、助急、助娱“五助”服务全覆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