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街:“党建+非遗” 传统文化焕新生(组图)
(图:老师介绍烧箔艺术画的历史起源)
(图:社区党员制作竹编风铃)
(图:老师以粤语讲古形式讲述向秀丽英勇事迹)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根。为提高党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党员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10月,华林街及下属社区党组织、公卫委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活动,活动共有240余名社区党员参加,同步在华林直播间进行直播,收获上千次点赞。
“以箔为墨,烁金流光”烧箔艺术画制作活动
10月29日下午,华林街组织开展“以箔为墨,烁金流光”烧箔艺术画制作活动,活动现场,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烧箔画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让社区党员都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烧箔画的制作步骤、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或认真勾勒线条,或细心点缀色彩,打线稿、涂胶水、贴金箔、扫金箔,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创造的乐趣。经过一番努力,一幅幅精美的烧箔画作品呈现在了眼前,古朴典雅与现代时尚结合,彰显着非遗烧箔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竹韵轻响,非遗声声”竹编风铃制作活动
10月30日上午,华林街组织开展“竹韵轻响,非遗声声”竹编风铃制作活动,活动上,老师先向社区党员们介绍了竹编工艺的历史以及竹编技艺的发展过程。接着,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党员们学习了竹编的基本手法和制作步骤,如交叉编织、缠绕固定等,开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竹编风铃。
竹丝交集,一编一织,编织出生活的朴与华、柔与韧,自成一片美丽风景。社区党员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起底、挑压、编织,竹条在手中翻飞,形成纵横交错的精美竹编纹样,经过画圆、剪裁,圆形竹编被一一嵌入竹圈中,再与绳子和铜铃相连接。当阵阵微风拂过,铃随风动,叮当作响,恰似非遗之声,悠悠永流传。
“粤语扬红,爱国凝魂”粤语讲古活动
10月28日下午,华林街组织开展“国庆‘粤’动党史音,红色记忆永留存”党建活动,活动邀请了九声六调工作室带领大家领略粤语讲古的风味。
活动伊始,老师带领大家了解粤语讲古的由来,粤语讲古是粤语说书的一个俗称,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用粤语方言对故事进行创作或再创作、讲演、评说的曲艺品种,让大家对粤语讲古有了初步认识。
活动通过粤语讲古的形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为社区党员重现“党的好女儿”向秀丽和《刑场上的婚礼》的华林街红色文化故事,讲述了革命先烈向秀丽、周文雍、陈铁军的英勇事迹,加强社区党员爱国教育,推动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社区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觉成为非遗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下一步,华林街将继续积极探索“党建+非遗”新模式,擦亮华林非遗学堂品牌,让党建工作与非遗传承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