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荔湾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气象局反映。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8月14日
荔湾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22〕121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23〕31号),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荔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荔湾气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为推动荔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全区气象监测全覆盖,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全面支撑荔湾高质量发展,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领域,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先进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气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发展精密精准精细气象业务体系。
1. 建设精密气象监测体系。加快推进荔湾气象监测系统扩建项目,建设17个自动站,实现街街有自动站,气象监测的站网密度达到1.5×1.5公里。建设区级气象地面观测场,布设大气能见度、雨滴谱等气象监测设备,建设蓝天观测仪、激光测风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垂直观测设施,提升垂直气象探测能力。新增应急移动气象监测设备,更新老旧气象监测仪器。面向现代都市工业、低空经济、城市内涝、生态环境、旅游等联合相关部门共建共享重要行业气象观测网。(区气象局牵头,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区水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规划资源分局、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各街道配合)
2. 提升精准气象预报能力。发展“四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滚动预报,不断提升分时段、分强度的预报准确率。开展本地强对流、强降水的特征与机理分析,提升暴雨落区、时段、量级预报的精准性。(区气象局负责)
3. 构建精细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基于影响的决策气象服务,健全分灾种、分行业的决策服务供给模式。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气象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推进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基于需求、基于位置、在线交互、情景体验等伴随式气象服务模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实现气象信息制作与多元发布渠道的无缝衔接。将气象服务纳入重大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活动服务内容,开展定时、定点、定量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和滚动更新服务。(区气象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数据局配合)
4. 提高气象信息支撑能力。升级市—区1千兆的气象骨干网络,筑牢市—区一体气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依托荔湾“数字城市”等信息化设施,构建气象服务基础支撑平台,推进气象深度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气象数据业务建设,开展深度挖掘气象数据。建立健全气象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气象数据汇聚、共享。完善气象信息运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区气象局牵头,区科工信局、区政务数据局配合)
(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气象保障生命安全工程。
5.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完善荔湾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精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提升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建设基于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的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系统,强化早预警,推进分街道发布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预警信号,提升分街道、分类别预警发布能力。建立各相关部门、社会媒体预警信息即时共享、同步转、协同播机制,提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传播能力,实现预警信息可在3-5分钟内到达相关应急责任人。(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牵头,区财政局、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区水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城管执法局配合)
6.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基层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课停业停工停运停市机制。下沉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到街道,推进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支持基层防灾减灾社会组织,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治理能力。(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牵头,区教育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区水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道配合)
(三)坚持赋能生产惠民利民,实施气象助力城市发展工程。
7. 提升城市运行气象保障能力。推进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桥隧、水运、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城市综合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提升暴雨、大风、高温、低能见度等高影响气象灾害时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在省市业务平台基础上,优化暴雨精细化服务模块,提高暴雨监测预警水平,提升应对极端暴雨天气的能力。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区气象局牵头,区财政局、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区水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政务数据局、区规划资源分局、区供电局配合)
8. 实施智慧气象赋能企业发展。围绕荔湾区“三个定位、三大核心功能、三大引擎、三大平台”发展战略,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清单,着力打造一体化、定制化、伴随式气象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安全监管和服务,指导重点单位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推进以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应急支撑、能力评价为一体的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服务。(区气象局牵头,区科工信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
(四)加强气象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公众健康美好生活。
9.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围绕荔湾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聚焦“衣食住行游学康娱购”等服务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打造市民专属气象台。(区气象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文广旅体局、区残联配合)
10. 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因地制宜打造区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与区青少年宫联合建立气象科普和避险救灾知识宣传阵地,推进荔湾气象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宣教,拓宽科普渠道和方式,深入开展气象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持续推进气象科普与文化、教育融合,打造荔湾气象小主播、荔湾气象科普研学等科普品牌,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区气象局牵头,区教育局、区科协、各街道配合)
(五)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实施气象支撑绿美荔湾生态工程。
11. 强化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保障。加强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完善空气质量预报、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开展水污染气象条件的监测评估和专题研究,完善初雨期、汛期造成水污染的气象条件预警。(区气象局牵头,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配合)
(六)推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12.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应用。加大气象科研、信息项目的立项力度,开展气象深度融入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治理的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区气象局牵头,区科工信局、区住房建设园林局、区水务局、区政务数据局、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配合)
13. 加快培育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用好荔湾区高端人才引进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气象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集聚。将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纳入市、区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入选气象部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区气象局牵头,区人力社保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序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本区高质量发展规划。
(二)加强法制建设。
贯彻落实《广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等气象相关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规范气象活动,健全气象标准体系,积极参与气象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组织开展气象标准的宣贯。
(三)落实要素保障。
区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稳定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气象科技和人才管理体系,夯实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