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街道动态
华林街:融合心理与手工课堂,探索爱的多元表达途径——“守护童心公益实践营”第三期亲子赋能培训(组图)
发布时间: 2024-11-29 来源: 华林街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图片8.jpg

(图:讲师逗逗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时间管理的方法)

图片9.jpg

(图:莺子老师和家长们分享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2024年11月23日,2024年第三届“种志计划”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守护童心公益实践营”第三期亲子赋能培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华林街妇女联合会、华林街家庭教育服务站、广州市羊城公益文化传播中心、信息时报爱心志愿服务队、华林街道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华林街道公共卫生委员会承办。

  自华林街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队成立以来,大力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为社区家庭提供全方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本期“守护童心公益实践营”课堂中,华林街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队黄莺(莺子)、刘纯琳(逗逗)、冯坤仪、苏小雄四位导师通过融合心理课程与手工技能课,提升家长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培育孩子们的志愿服务技能,让他们成为有爱且会表达爱的暖心志愿者。

  课程开始时,心理导师逗逗给小志愿者们分发了一张有24个小格子的表格,每个格子代表的是1个小时。逗逗让小志愿者们在格子上写上一天的时间安排。通过这个机会,不少小志愿者梳理了自己一天24小时的作息安排。紧接着,逗逗带领大家体验“生命电量”游戏,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有限性。游戏结束后,逗逗带领小志愿者们重新梳理一天24小时的使用计划,让他们学习管理时间。时间很宝贵,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宝贵。逗逗以“爱的五种语言”理念,带领小志愿者一起探讨学习爱的表达,并将他们曾经收到的爱语、期待的爱语以及未来愿意尝试的爱语记录下来,制作成3个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不仅是情感的记录,更是小志愿者们学习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工具。

  心理课结束后,小志愿者们来到编织工作坊学习钩针编织,为日后的志愿服务打下基础。本次课程,华林街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队冯坤仪和苏小雄两位老师手把手教小志愿者们学习钩针编织中最基础的“辫子针”,并将自己的编织作品“向日葵”送给大家。其间,虽然有小志愿者数度表示“太难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成就感满满。从心理课堂到编织工坊,小志愿者们在创新的课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表达爱,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爱且有技能的小志愿者。

  活动当天,华林街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队心理导师黄莺(莺子)带领家长们回顾亲子沟通场景,并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深入剖析每个问题背后的原因,让他们学习沟通技巧,认识爱的语言。课堂上,莺子强调“信任”孩子很重要。她鼓励家长要学习保持中立的态度,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真实案例分享中,莺子引导家长体验和理解案例中孩子的感受,让家长们学习更好地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到被听见、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最后,莺子和家长分享了“爱的五种语言”“我——信息”等心理知识,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丰富家里的“家庭心寻岛”,打造促进亲子关系的家庭“心理角”。

  家长课堂结束后,乐乐(化名)妈妈向莺子老师请教如何解决“孩子做作业太慢”的问题。提出方法前,莺子先和乐乐进行了一次对话,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苦恼。谈话结束后,莺子向乐乐妈妈转述了孩子的苦恼。在学生团辅课中,乐乐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而妈妈也在家长课堂中学会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在莺子的帮助下,乐乐和妈妈都表示能理解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还一起讨论出解决方式。

  本次“守护童心公益实践营”活动通过多元资源整合,构建社区互助心理支持体系,开展亲子心理互动课程,优化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华林街妇联将继续集中发挥华林街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队力量,打造家校社街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为辖内亲子家庭送教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