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荔湾 > 荔湾概述 > 经济发展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全面激发“二次创业”奋斗激情,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三大平台”为载体,“竞标争先”为推手,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明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和思路,全力以赴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荔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质效提升,发展动能积蓄壮大。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面对外部环境多变、新旧动能转换等复杂因素,我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系列政策,制定经济领域重点工作行动方案,密切加强经济运行统筹调度,突出“竞标争先”助力荔湾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77.93亿元,增长4.8%,全市排名第五,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工业实现稳步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241.16亿元,增长5.6%;部分高端服务业逆势发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2.5%;批发零售业增势良好,商品销售总额3671.73亿元,同比增长6.6%;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创近年新高,实现营业额124.29亿元,增长21.7%;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入57.89亿元,同比增长8.3%;税收总额实现355亿元。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四上”企业267家,同比增长59.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项目投资强力推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0.3亿元,增长10.5%,增速位列全市第140个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额371.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113.7%56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3.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130%。敏城互联数字经济大楼、慧心大健康产业园、名创优品白鹤沙科技大厦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商贸会展项目有力推进;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茶滘村、东漖村、鹤洞村等旧村改造项目的多个复建地块和融资地块全面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完成良好,24个重点交通项目、19个重点水利项目和1个重点生态环保项目扎实推进。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制定《荔湾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形成全区产业发展方向性、战略性、纲领性指导体系;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壮大,东沙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等一批优质载体加快建设,海中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项目成功入选市2023年第一批试点,新能源和智能装备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亿华通大湾区产业项目落荔湾;生产性服务业迈向高端,全区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收3065亿元、增长6.4%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裕申电子成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及省工信厅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传统商贸业加快转型,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动大西关岭南特色商圈升级,在永庆坊、荔湾湖公园、泮塘五约等地形成西关特色、岭南特色的商旅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提升,全年度R&D投入14.18亿元,同比增长9%,兑现科技经费约2000万元。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48.1%、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43.5%。色界美妆、未来一手、汉潮中药3家企业分别上榜“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种子独角兽”榜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入库667家、增长40.4%,入库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三;全区高新企业305家、增长7.4%。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扎实培育采芝林高水平中药新型研发机构向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迈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新增立白综合科技园、羊创东楠汇等科创载体超30万平方米。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1.15亿元,增长9.9%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大西关岭南特色商圈活力持续增强,各重点景区全年接待游客6700余万人次,永庆坊、沙面、陈家祠成为广州热门旅游目的地和展示“最广州”的窗口,上下九步行街、广州酒家被文旅部评为“中国大众旅游·十街”“十企”。“羊城·荔湾欢乐购”发放线上消费券1000万元,撬动新增消费近2亿元。“探索荔湾寻味西关”活动形成品牌效应。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加快建设,东沙国际商贸港星河COCO Park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式开业。

  市场主体活力涌现。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约14.52万户,注册资本约2442.22亿元,同比增长4.25%。其中企业约5.96万户、个体工商户约8.55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1.77万户,增长15.4%。注册资金超亿元企业227户,增长2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数量增势良好。新增外资企业862家、增长216.9%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注册项目242个,协议达产值/年营收超800亿元,协议投资额超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65亿元、增长106.2%

  (二)“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湾区建设纵深推进。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出台《广州市荔湾区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成功推动西洋参获国家部委纳入药食同源机制助力区内企业实现“港澳药械通”进口业务零的突破。制定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工作方案,积极推动与南沙的联动发展。海龙围科创区成功上升为市级平台,全力打造广佛融合发展关键节点。新缔结6对穗港澳姊妹学校,持续办好穗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共建“荔湾一南海人才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深化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建设5个市区级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区域协作双向发力。稳步推进广东省消费协作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协作,创新推动全域“反向飞地”建设,与湛江市坡头区、梅州市梅江区和梅县区等帮扶地区建立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共建粤黔协作现代产业园区4个,推动25个社会企业与3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结对子”。开展齐“荔”帮扶、“魅荔黔南”等产品展销和非遗协作系列活动,荔湾区对口地区消费帮扶指标稳居贵州省前列,西部产品出山入湾。

  集体经济盘活壮大。出台城中村更新改造和产业发展分区指导意见,加快城中村产业载体升级,南漖留用地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广州花卉博览园有序转型升级。完成“三资”平台升级工作,形成经济联社集体资产“一张图”,强化集体资产交易管理。深化经济联社股份制改革,以花地联社为试点,推动解决“股权固化”历史遗留问题。桥中街河沙联社完成二级核算经济联社向一级核算转制工作。

  (三)三大平台蓬勃发展,区位优势持续释放。

  白鹅潭商务区积厚成势。建设空间高效释放,桥梓大街、羊城食品厂等9宗地块成功出让,出让净用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设空间约101万平方米。塞坝口、石围塘组团成片连片土地征收工作全面展开。白鹅潭核心区、大坦沙等地块出让工作稳步推进,花地河西片区纳入广州市首批做地试点项目。重点项目同步发力,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聚龙湾珠江太古里首开区地块建设顺利推进,鹅潭一号总部项目完成竣工备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基本完工。广州首家超大规模滨江万象综合体顺利落户白鹅潭。

  文商旅活力区精细发展。按照“一片区一策、一街区一特色”的改造思路,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完成耀华大街、多宝路、恩宁路、和平中以及上下九-第十甫(一期)等历史文化街区首开区改造,推动华林寺等8个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建设。上下九空间品质全面提升,玉器市场升级稳步推进,客流量和销售额再创新高;活力区周边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实施荔枝湾等片区旅游景点车道断面调整,丛桂路、泮塘路等15条道路改造基本完成。北片完成8处公共空间改造、47条内街巷改造,完成50条道路共33.4公里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改造工作,历史街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海龙围科创区蹄疾步稳。15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岭南V谷新入驻企业80多家,大参林运营中心、侨银总部大厦投产运营,大翔集团创新大厦、创金中心建设进入收尾,唯品会等项目主体建筑封顶。科创区“3+1+1”产业体系和“两轴五园多区”的空间布局正式明确,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及终端、数字创意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白鹤沙地块市政配套工程、龙溪大道地块市政配套工程均完成超85%的总体工程量。

  (四)“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政务服务提质升级。获评“2023年度中国优秀政务网站”和“2023年度全国政务便民热线十佳创新案例”两项国家级荣誉。优化调整各级政务大厅功能区布局,实现城中村自助终端配置全覆盖。着力深化智慧赋能程度,上线“云窗口”服务事项3412个,纳入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事项493,茶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被选取为广州市街(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试点单位。不断提升12345热线工作服务标准,19.1万余宗热线工单按时办结率达到100%,重点工单满意率排名全市第。着力推动政策兑现“跨域通办”,完成全区政策兑现事项上线统一平台,108个政策兑现事项纳入综合受理窗,全年1000多家企业享受“一站式”政策红利。

  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推动在信用+文旅、信用+劳动关系等12个领域拓展“信易+”创新应用,全市首推“信用+临电”服务模式。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危险化学用品等13个领域构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动“荔湾信易查”平台升级为“信用荔湾”,3个案例获评省2023年诚信典型案例。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总体退出率达91.67%,排名位列全市第。积极推广广州“信易贷”平台,全年促成融资放款超40亿元。

  暖企惠企精准有力。构建全方位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成立稳商安商招商引商工作专班,按“区政府部门街道”三级服务网络,确保企业诉求困难有人管、有人盯、有人解决,全年走访服务企业超1万家次,企业诉求问题办结率超90%。率先出台全市首个区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积极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百名律师进百企”等专项服务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法律咨询、涉企纠纷调节等服务。开展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出台13项措施,优化通关流程,压缩货物通关时间。

  (五)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人居环境优质舒心

  城市更新不断深化。坚持“拆、治、兴”并举,全区20个城中村中已有8个获批,改造范围合计495.54公顷,坦尾等5个片区进入实施阶段,完成坦尾南路、东西路等20条道路共15.5公里道路整治和坦尾公园等8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3个地块建设加快推进,东漖村、鹤洞村签约率超95%。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对南片城中村先行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分批实施11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含纳入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范围),谊园、逢庆等7个老旧小区已基本完工,增埗、隆庆等老旧小区稳步推进,完成效率和质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市前列。老旧物业改造成功破局,1906科技园建成开业,奥宝汇科创园基本完工。

  基础设施加快改造。不断织密交通路网,全年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个,完成中山七八路、荔湾路、华贵路、丛桂路等47条道路共40公里的改造,增设机非车辆隔离护栏16.9公里,整治提升内街巷76条共10公里,白鹅潭大道(上涌直街信义会馆段)等新开工项目有序实施,进一步提高道路互联互通水平。开通运行鹤洞路培英、华丽苑两座人行天桥,广钢新城崇文四路、白鹤沙路等20条道路共13公里建成通车,大幅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太村等3座变电站完成土建工程,荔湾看守所、四中改扩建项目顺利封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绿美荔湾全面提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个,新增及改造提升绿地15.5万平方米,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15处,新建碧道9.3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河湖长制、海绵城市建设获市政府督查激励。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老旧物业小区排水单元达标改造,排水单元达标面积率90.5%35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提升,珠江后航道省考东朗断面水质连续四年保持III类。实施抢救复壮濒危古树名木行动,守护荔湾传统自然风貌。加强扬尘源污染防控,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功创建无废区域33个,全区建设工地等各类扬尘源实现100%污染防控。

  (六)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强区出新出彩。

  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联合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大湾区城市间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合作范本。成立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建成区级文旅产业专家智库。印制荔湾文旅地图,联动景点串珠成链,打造“千年西关精华循环线”和“古今西关漫享双向线”等精品线路,联通沙面·西堤、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上下九步行街等重要景点,增强全域旅游吸引力。

  非遗传承赓续文脉。深化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举办“福兔迎新 荔俗贺岁——2023西关民俗嘉年华”,首次将传统广府年俗带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和西关永庆坊4A级旅游示范区。建成全市首个生产教学经营展示一体化的非遗聚集区,吸引20家非遗大师工作室入驻。首个“广东少儿粤剧团”落户荔湾,我区13人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擦亮荔湾文化招牌,2023年新春水上花市线上流量突破72亿人次,组织开展百场粤剧精品演出。

  文化惠民优化增效。协助承办第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线上儿童环保绘画展,与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合作举办“葡萄牙传统音乐‘法多’历史文化展”,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岭南文化魅力。举办第二届永庆坊表演艺术月暨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嘉年华、永庆坊城市音乐会、“老城新韵·唱响西关”音乐周、“穗港澳粤剧日”和“粤韵同声”等品牌活动。举办荔枝湾·新西关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新春期间连续开展149场文艺展演惠万家演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群众切实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区图书馆“葵蓬馆”和“青年公园馆”对外开启服务,“悦读西关”项目获评广州市“最美未成年人阅读推广项目”。区体育发展中心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西关棋院棋文化综合产业、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项目被评为省体育产业示范。

  (七)民生工作暖心温情,社会福祉切实增进。

  持续推进稳岗就业。“零欠薪城区”试点创建、就业驿站建设、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设等3项荔湾经验获得全国、省、市推广。及时足额发放就业扶持补贴,累计发放就业补贴1.7亿元,惠及企业2.3万家次,惠及7.6万人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60场,提供岗位超14.4万个。拓宽就业精准帮扶平台,建设就业服务驿站,在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等方面成效显著,市督查激励评选中排名第

  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高起点开办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花地湾校区、协和幼儿园浣花园区、芳村儿童福利会幼儿园西悦湾园区,新增公办学位3690个,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多层面发挥名校辐射作用,以“1+3+6”措施授权4所示范性高中带领11所初中共同发展,组建教育集团核心小学带动20所小学深度融合、紧密共建、有效增值。持续推进教育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广州市第四中学扩改建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中小学校舍加装电梯项目、学校厨房改造项目等有序进行,逐步更新完善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持续升级办学条件。

  卫生事业综合发展。医疗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区人民医院鹤洞院区改造成为区重症救治中心,区儿童医院落成启用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即将完工。区属6家医院与17家三甲医院建立30余个专科医疗联盟或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顺利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完成“一街一中心”建设任务,社卫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由47%提升至95%。中医药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柔性引入22个国家、省、市中医名家团队,评选区名中医7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全覆盖,在全市率先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省级考评。

  社会保障全面兜底。区财政投入民生领域资金102.37亿元,占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6.4%及时保障困难群众利益,全年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1.49亿元。全面做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两个100%全覆盖工作,逢源街社工站荣获省级标杆社工站。社工服务站全年服务人数19.77万人次,通过“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服务居民群众3.24万人次。发放退役军人各类补贴补助共计3.33亿元,形成全社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推动“一老一小”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放长者长寿保健金7256万元、建成颐康服务站197个、长者饭堂提供助餐配餐服务38.18万人次、为529名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51张,累计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27.08万人次。东漖街芳华社区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困境儿童关爱力度,做好全区860名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落实全区困境儿童100%建档,实现“一案一策”。

  社会治理不断优化。实体化构建“区网格中心—街道网格中心—社区专职网格员队伍”三级联动管理体系,采取3331”工作法形成以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荔湾模式”。荔湾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微小化实体化运作改革做法获评《小康》2023年度全国社会治理经典案例。围绕多元联动、颐养关爱、智慧赋能、旧城改造、标准管理、历史文化、红色基因、议事协商等方面打造17个试点社区。深入开展“4+N”专项行动,深化巡防管控“四个一”体系以及“两圈三网”建设,圆满完成151项节日及重大事项安保任务,推动全区实现街头政治、暴恐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较大交通事故“四个零发生”,全区政治和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全力推进妇女儿童、信访、残疾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贸促、科普、气象、地震、人防、档案、保密、供销、禁毒等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虽然2023年荔湾经济社会运行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提质换挡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服务业没有及时补位,商贸业呈现以批发零售业为主的低端形态,现代都市工业成长缓慢,重点培育的经济增长点尚未真正产生经济效益;二是城区面貌仍有待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需要加快进度,交通通达性差的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民生领域仍需补足短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优质均衡水平不足,与群众期望仍有差距。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决胜“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按照区委确定的“三个定位、三大核心功能、三大引擎、三大平台”发展思路,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活力,以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为关键抓手,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全省、全市完成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作出荔湾贡献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相衔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指标、对标、目标”的工作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635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新增就业人数1.3万人以上;空气质量PM2.5达标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巩固实体经济发展根基,高质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产业规划引领作用。推动现代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互促共生,形成“制造引领、一体三面、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出台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方案、配套政策,构建现代化产业顶层设计框架与运行机制。形成三大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清单,推动产业升级工作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出台产业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或改造高标准工业厂房、商业楼宇、老旧物业等,力争三年建成高端产业载体600万平方米,力争今年建成奥宝汇科创园等各类载体39个、面积17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载体20个、面积198万平方米,以充足的空间、优质的载体力撑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壮大。全年安排6.1亿元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引进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新型储能、都市消费工业等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加快现代都市工业载体建设,全力申报广东省荔湾产业园,建设特色突出、产业配套完备的高水平园区,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以荔湾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为试点,建设高标准工业厂房,吸引中小微制造企业入驻。持续推进东沙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提质增效,做强增材制造的研发、应用与服务。推动立白综合科技园一期、佳泰大厦等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建设省级高新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亿华通大湾区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需求,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推动打造白鹤沙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TCL云峰科技园等园区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新型供应链管理,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平台软件等产业。推动侨银总部大厦引入上下游产业,建设“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器件制造节能设备配套节能工程总承包节能工程咨询与设计”于一体的集成服务商。推动建设岭南V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培育高端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机构,打造岭南V谷工业设计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基地。推动广州工控集团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货物运输、信息咨询、生产性租赁等服务。

  推动商贸业向现代化转型。抢抓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持续推进白鹅潭世界级商圈和岭南特色商圈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亿元,增长4%。积极推动白鹅潭核心区华润商业项目、聚龙湾珠江太古里首开区等现代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生态化集聚、品牌化引领效应的荔湾商贸品牌。精心推进上下九步行街振兴工作,打造广府特色美食一条街。引导星河COCOPark、悦汇城、领展购物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朝着特色化、体验式方向发展。建设连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古村和广船遗址的滨江文化艺术展示带,与太古仓、沙面联动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推动服装、鞋业、中药材等专业市场建设特色产业消费区打造集电子结算、交易中心、数字经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价值中心。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规模,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企业”科技企业培育服务链条,持续提升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动力,实现R&D经费、强度双提升。安排荔湾区产业投资资金3000万元,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投资和项目落户。推进立白综合科技园、1906科技园等产业载体提质增效,推动云酷科创谷、3D打印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园区加快产业导入。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7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力争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积极引入氢能研究院、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汉潮中药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促投资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全年推动154个,总投资5733亿元的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白鹅潭核心区华润商业项目101个续建项目建设,白鹤沙大桥53个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强化重点项目机制保障,加大审批部门、主管部门、业主单位、建设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力度。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用足用好地方专项债券、新增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在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等方面谋划一批储备项目。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提前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成熟度。

  持续推动三大平台优质发展,高起点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增强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引擎功能。依托11公里珠江岸线优质资源,通过土地整备、旧村旧厂改造释放发展空间。全面推进石围塘、塞坝口等片区收储,积极实施花地河西片区做地,年底基本完成珠江沿线的土地整备工作。完成陆居路、广钢1号、广钢车辆段等地块出让。推动总投资3700亿的102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推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湾珠江太古里首开区、黄沙水产新市场、鹅潭一号总部等一批项目投入运营,湖南建投南方中心、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二期)、广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深耕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文化传承。深入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争创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最具岭南文化风情魅力区。有机串联永庆坊沙面文化公园上下九、逢源大街荔湾湖、陈家祠等三大片区关键节点,打造城市生态翡玉、广府生活舞台、乡愁文化名片。推动耀华大街、多宝路、恩宁路、和平中、上下九第十甫(一期)等5个项目建设完成,推进市政道路、内街巷、公共空间改造,凸显各历史文化街区间文化辐射效果连点成面。

  保持海龙围科创区良好发展势头。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在互联网应用融合创新、医药健康、绿色产业方面形成示范,为广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快推进起步区剩余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大翔集团创新大厦、创金中心、唯品会等项目投产运营,敏城互联数字经济大楼等项目顺利封顶。加快荔湾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建设,加速“工业上楼”步伐。持续推动科创区内道路建设,基本完成起步区市政道路建设、东漖桥底辅道升级改造工程,白鹤沙产业园南向出口鱼博路工程实现开工建设。

  (三)建设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高水平发展城市品质。

  统筹抓好改造规划,全力推进城市更新。重点围绕大坦沙片区、葵蓬南片区、浣花路南片区、坑口片区、海龙围片区及东沙工业片区,编制全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设19个地块、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完工12个地块,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龙溪、南漖片区策划方案审批,完善五眼桥项目实施方案,加速推进大坦沙岛、东漖、茶滘村等已批在建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力开展拆迁攻坚,加快复建地块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对暂不改造的城中村大力实施综合环境整治。全力推进41个老旧小区续建工作,力争35个老旧小区新开工建设,做好32个老旧小区前期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路网通达性。着力推动“两桥三隧五路六轨道”等重大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速,推进191条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不断织密交通路网。加快推进广佛大桥一期、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白鹅潭大道等7个在建项目,加速完成白鹤沙地块配套工程、广钢新城崇文二路等一系列市政道路项目,加快海龙围科创区等重点平台周边路网的规划建设。开展9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征拆,全面完成如意坊隧道、芳白城际等项目共23.6万平方米的征地任务21万平方米拆迁任务。保障重点市政道路和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顺利开展。保障广湛高铁、地铁10号线、11号线、22号线、13号线(二期)、芳白城际等6个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全面启动北片老城区剩余33条道路的升级改造,优化完善慢行系统。启动广信、新隆沙、东漖、广船等变电站开工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承载力。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480座,总数超6000座。

  深入开展环保建设,构建蓝绿生态网络。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全力提升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持续完善优化林长制体系,加强树木和绿地保护监管,全面开展国土空间绿化、古树公园及口袋公园建设,持续构建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大力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加强荔湾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维护重要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保障生物安全。深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改革,推广无人保洁船、无人保洁机器人试点成果,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四)加强稳商安商招商引商力度,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大招商“一盘棋”工作格局。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组建招商专班开展实体化运作,实现招商政策统一标准、招商线索统一跟进、招商载体统一使用、招商行动统一安排,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力争全年签约项目不少于200个,招商项目引进协议投资额200亿元、协议营收达产500亿元,力争实现重点园区、楼宇空置率降低10%20%。积极拓展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模式,通过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产业载体引商、多级主体联动等方式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持续加快更新城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周边整体形象,助力产业园区招商引商。

  全力营造稳商安商“暖环境”。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提升稳商安商工作专班运行效率,进一步闭环企业服务“收集问题协调跟进问题解决问题”链条。进一步优化支持方式,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提供商事注册、场地匹配、政策咨询等常规服务的同时,为企业拓展消费场景,创造合作机会,以政府有为促进企业“微循环”。构建荔湾特色产业政策体系,立足荔湾在公共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为行业招商、产业集聚、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政策资源,提高惠企精准度。深入实施荔湾区民营经济15条,深化“一企一策”服务,继续研究探索以与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解决企业个性化诉求的实施路径。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出台落实广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推动营商环境6.0改革措施落实落细。深化“一照通行”“证照联办”“证照分离”改革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继续推行“线上办”“跨省办”“零元办”“帮着办”,搭建荔湾区企业档案线上查询系统,提升“互联网+行政许可登记”水平。持续优化“政务一体机”终端设备布局,推动自助服务向基层延伸,促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智能办”,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便利的自助办事体验。

  (五)实现大湾区更快互联互通,高对标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推进湾区重大特色平台建设。联动南沙方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药集团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为支撑,加速布局研发基地,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试验区平台能级。推动海龙围科创区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新极核,狠抓《海龙围广佛高质量发展科创区建设总体方案》落地见效,加快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投产,打造成为广佛极点的“创新大脑”,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打造宜业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深化“荔湾-南海人才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建设,打造区域人才合作实践样板。深化荔湾-南海党建示范带建设,依托联合区域党委,培育“荔南候鸟”党群服务队。不断推进医疗、安居、入户等服务举措,优化荔湾英才卡服务项目,确保粤港澳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落实落地。继续推动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大力建设首批粤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全力推进大湾区教育交流中心(荔湾)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广佛政务信息共享,依托省政务服务网上跨城通办专区上线一批“荔湾-南海跨域通办”事项。深化广佛警务合作,开展治安打击整治联合行动,建立边界治安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常态专项清查行动。加快推进龙溪大道道路升级改造,构建便捷高效的广佛同城化交通综合网络。全面提升广佛接壤片区规划建设,提升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推动接合片区无缝衔接。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大力推进涉农项目投资,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围绕推动解决“股权固化”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二转一”转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等,继续深化经济联社股份制改革。持续做好对口帮扶、对口合作、助镇帮镇扶村工作,守好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荔湾区广东消费协作示范区建设工作,助力被帮扶地区名优特产拓宽在广州的销售渠道,支持对口帮扶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六)扎实推进民生实事落到实处,高标准夯实居民生活基础保障。

  多维度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全年安排民生领域资金96.2亿元。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启动1.5万户的非“双无”老旧小区共用用水设施改造。全方位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有序开展社区颐康服务站验收运营工作,落实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工程,推进荔湾区养老服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作,积极培育养老人才预备队。持续实施长者饭堂提质增效行动,实现老年人就餐人数达到户籍老年人数的5%以上。落实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工程,确保全区52家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100%达标。加强特殊对象管护力度,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水平,精准掌握困境儿童信息,强化流浪救助源头治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巩固救助管理服务质效。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扩大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广钢新城、大坦沙岛开发一批新建公建配套学校(园),继续积极引入省市优质教育品牌、高校合作办学,促进合作办学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提高优质学位数量,新开办公建配套学校(幼儿园)4所,完成第四中学改扩建工程,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200个以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双减”工作,加强美育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深化“区管校聘”改革,应“师生比”变化及时对学校间教师进行调整流动。

  丰富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办好“迎春水上花市”“三月三·上巳春归”“五月五·龙船鼓”“七月七·荔相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打造“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专场、月月有节庆”的全民文化盛宴。举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灯光秀,办好“大湾区文化艺术周”“第九届广州合唱节”等精品文艺演出活动。升级荔湾城市记忆馆和非遗展览馆,打造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培训、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空间。出台文物保护、场馆扶持系列政策,推动十三行博物馆升级改造,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打造博物馆之城。做好新少儿图书馆的选址与改造。

  推进卫生健康全方位提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进荔湾中心医院和区人民医院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探索与省市高水平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建成3-5个重点专科,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医养结合式家庭病床”健康惠民项目,开设家庭病床600张。深化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基层诊疗量,推动属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委会,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积极开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实施健康荔湾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规范医疗卫生行业市场秩序,聚焦“一老一小”,统筹做好优化生育、普惠托育、医养结合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扎实做好人才保障工作。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人才大数据平台试点应用工作,探索平台与业务相衔接。创新开展区落实市人才绿卡制度工作,围绕区产业发展规划扩企业人才申请范围。开展新一届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认定工作,服务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机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奖励管理办法,正向激励干事创业热情。完善居住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项目孵化等优惠措施,支持企业成为引才聚才“主阵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多层次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巩固和深化“3331”工作法,积极探索具有荔湾特色的网格化工作新路径,创新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更多成效和品牌,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抓紧抓实金花蟠虬、西村和苑、逢源耀华、昌华泮塘、东漖芳和花园5个市级创新试点创建工作,长效推进区级第二批12个创新试点社区建设。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保护体系。健全完善救助机制,加强街面重点流浪乞讨人员风险管控和帮扶救助。支持设立“西关”特色永庆坊人民法庭,推进街道“共享法庭”建设和“广州街坊·西关达人”提质创优行动,深化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持续优化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提升网格事项处置效率。

  (七)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水平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守牢安全生产责任底线。强化执法检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强化综合监管职能,加强风险研判分析,按照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特点,做好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预警。依托数字科技赋能,加快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粮食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完善区级储备粮承储库点的粮食购销信息化建设,加快粮库视频监控和粮情信息互联互通。强化粮食领域专项检查和执法,持续监测粮油市场,优化应急供应网点,建立健全粮食购销、质量监管、重要物资保障机制。优化招商引资项目节能审查指引。推进能源审计及节能监察工作,实现“十四五”期间重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能源审计和节能监察全覆盖。

  防范化解重点经济领域风险。持续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做好小额贷款公司、地方交易所等“7+4”类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核查工作。切实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健全财政运行风险监测体系,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供应链风险监测,集中优质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附件

  名词解释

  1.省委“1310”具体部署: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报告提出,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海上新广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新安全格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十个方面奋力实现新突破。

  2.市委“1312”思路举措: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在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持续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全面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深入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十二个领域走在前列、当好示范。

  3.“百千万工程”:2022128日,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简称“百千万工程”。

  4.“两桥三隧五路六轨道”:广佛大桥、如意大桥,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东沙隧道,白鹅潭大道、如意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城市快捷路二期、大坦沙环岛路,芳白城际、10号线、11号线、13号线、22号线、28号线等16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5.“专精特新”: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6.“小巨人”:指业绩良好、极具发展潜力和培育价值,处于成长初期的小企业,通过培育推动其快速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行业中或本区域的“巨人”。

  7.“独角兽”: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

  8.广佛极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极点。

  9.南沙方案即《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0.“三资”平台:指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农村三资”的方式,实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监督的管理模式。

  11.“3+1+1”产业体系:“3”指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及终端、数字创意3个重点新兴产业,第一个“1”指花卉及休闲这一特色产业,第二个“1”代表一批生产性服务业。

  12.“两轴五园多区”:“两轴”即龙溪大道发展轴和花地大道发展轴。作为海龙围科创区生命健康、花卉等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主要布局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五园多区”,指按照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合理布局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及终端、花卉休闲、数字创意、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科研、孵化、生产、转化链条化发展,推进海龙围科创区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海龙围科创区发展的产业承载地和经济增长极

  13.“信易+”由政府倡导,市场主体参与,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信用便民惠企,形成“信易贷”、“信易查”等多种应用模式,提供在金融、出行、购物、旅游、就医等领域的信用工具,充当守信激励的具体举措。

  14.“绿马甲”就业服务:指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一支以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专业技能培训师和社工师为主的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配备“绿马甲”就业服务专员驻点街道,开展“一对一”就业跟踪、政策宣传、岗位匹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和社工就业辅导等工作,做实做细做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服务。

  15.“育苗行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全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使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委经济工作专题会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选取我区部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力争三年取得成效,制定实施方案,代号“育苗行动”。

  16.“1+3+6”措施:即1种模式、3大突破、6个一体化。“1种模式”指实施授权制办学模式,“3大突破”指授权校具有对受援校重大办学行为决策监督权、校级领导班子建议提名权、教师校际调配权,“6个一体化”指实现学校管理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学生培育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

  17.“3331”工作法:网格联动3级指挥体系(区网格中心+街道网格中心+1044个网格)、网格支撑3股基础力量(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社区民警)、网格运行3项主导措施(常态化摸排网格基础数据、全领域巡查上报网格事件、配合参与专项工作应急处置)、网格管理1个实战平台(荔湾区数字赋能平台)。

  18.“四个一”体系治安防控“四个一”体系建设,即任务一张表、指挥一张图、管控一张网、勤务一套机制。

  19.“两圈三网”:车辆查控圈巡防快反圈智慧指挥网风险防范网舆情管控网

  20.“7+4”类地方金融组织:指以地方性、专业性公司为主的非主流金融组织。其中,“7”指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4”指的是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开展信用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公司、社会众筹机构

-